• 22阅读
  • 0回复

梅花香自苦寒来——读张国伟的《绝句审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26
第12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梅花香自苦寒来
——读张国伟的《绝句审美》
孙昌
读罢张国伟同志的《绝句审美》(红旗出版社出版)一书,我不禁要为作者和出版者击节叫好!这是因为,在雅趣文化还处于低潮之时,他们不顾经济拮据,不畏奔波艰辛而成就此书,实属对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事业的可贵贡献。
中国古典诗歌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而绝句又是古典诗中的佼佼者,被誉为精品。对于这种精品,多少年来虽不乏论说的话语文字,但是却没有全面而系统的深入研究的著作问世。应当说《绝句审美》一书的出版,弥补了这一缺憾,给文学研究领域增添了一项有分量的科研成果。
这本书共八章,近20万字,看似非鸿篇巨制;然而它却将绝句的创作、鉴赏与理论探讨三部分熔于一炉,因而它既具高层次的学术价值,又有实际学习中的应用价值。
先说在学术价值方面:
首先解决了绝句的起源问题。作者经过缜密考证,不仅纠正了文学史上对绝句起源的笼统说法,而且对五言绝句、七言绝句最早的产生,以及“绝句”这一名称的来历都作出了明确的回答。这实际上解决了中国文学史上长期悬而未决的疑案。
第二,作者做了大量的筛选工作,对绝句中的意象进行了科学的归类,对绝句的抒情方法作了全面的总结。这种努力,无疑给中国古典诗的艺术手法在理论上构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系统。
第三,本书对中国诗的鉴赏理论也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作者经过深思熟虑,郑重地提出了“化象说”,这是把德国人尧斯创立的接受美学和中国古典诗欣赏接起轨来,勇于在借鉴中创新。“化象说”倘能为广大文学研究者和欣赏者接受,将是作者对中国古典诗乃至整个文学艺术欣赏的一个贡献。
再说在实际应用价值方面:
首先,本书比较详尽地分析论述了绝句的意象艺术,诗歌爱好者完全可以从中获得写作诗歌的借鉴。运用意象艺术写诗,是避免空洞,增强诗的艺术形象的关键。
其次,本书对绝句的抒情方法作了全面的总结与论述,不只对常见的方法论述有新的启示,而且提出了一些未经前人提及的方法。如“避实击虚法”的论述就尤为精彩,方面(八个)周致,证据充分,说理透彻,即使平时不大会写诗的人,读后也会深得教益。
再次,作者提出的“化象说”,确属独创,用此说来观照诗、鉴赏诗以至达到从深层获得诗作意蕴,这不仅在鉴赏学上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是对审美对象实现艺术价值,提高读者审美情趣做了极有意义的开导。本书使文学作品从具象到意象,再由意象到化象,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无论是对文艺研究工作者、诗歌作者,还是广大爱好文学的青年来说,都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