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富矿”的开掘者——记广西青年司法干部梁沛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28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在司法行政战线上征文

  “富矿”的开掘者
——记广西青年司法干部梁沛民
李矗
前不久,从广西首府南宁传来一条喜讯:广西壮族自治区司法厅青年干部梁沛民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文学创作完成的25万字长篇传奇小说《老窍》已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由他根据小说改编的14集电视剧《老窍》也由福建电视制作中心投入拍摄。
梁沛民的成功来之不易。十几年前,他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桂西南山区的一个劳教所工作。那里不但远离城市,而且远离村镇,条件十分艰苦。但是,他从自己的工作中,从身边的劳教干部以及他们管教的对象身上,看到了劳教工作以及整个司法行政工作的意义,看到了法制宣传包括法制文学创作对于教育人的意义,并由此获得创作的灵感。于是,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拿起笔来,勤奋写作,写他身边那些埋头苦干而默默奉献的劳教干部,写那些因心灵和行为受到扭曲的劳教人员如何获得新生。稿子写成了,他就托人带到远在百里之外的邮电所去投寄。在头几年里,尽管被报刊采用发表的作品不多,但他一直坚持写作,年复一年,从不辍笔。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梁沛民的业余创作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创作的法制小说《水祭》、《血祭》等作品在《中国法制文学》杂志上发表后,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他自己更是备受鼓舞,写得更勤、更多了。后来,他在自治区和全国一些报刊上连续发表了一系列生动反映司法行政战线现实生活的短、中篇小说作品,一跃而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业余作者。
梁沛民刻苦写作的精神和成果,获得了读者的好评,也得到了他所在的司法行政机关领导的赏识。后来,他被抽调到自治区司法厅工作,环境条件改善了,他写作的劲头更足了,经常在灯下熬到通宵。
他在创作道路上也遭受过不少波折。前两年,他几经修改,把小说《血祭》改编为电视剧本。为了寻求投拍的机会,他将剧本打印了许多份,分投有关部门。可是剧本寄出后一年多,一直没有回音。后来他偶然看到某电视台播出的一个电视剧,其题材、情节竟和他创作的剧本几乎一模一样。他打电话给审读过他的剧本的有关部门,询问这是怎么回事?对方只是冷淡地回答说:那恐怕是雷同吧。他无法接受如此“雷同”的事实的打击,仿佛感到自己的信心也连同作品一起被人“剽”走了似的。他头重脚轻地回到家里,失声痛哭起来。6岁的儿子不谙世事,急得直问:“爸,你为什么哭了?”只有妻子理解丈夫的苦衷,劝他说:“你以后就别再写了,何苦自己折磨自己!”可是,他擦干了眼泪,又马上扑进那间灯火经常通宵不熄的小卧室,埋头奋笔疾书起来……
梁沛民在写作长篇小说《老窍》和电视连续剧剧本《老窍》的过程中,更不知吃了多少苦头。作品主人公老窍,原是桂西南地区民间口头传说的人物。梁沛民为了把这一民间口头传说写成小说和电视剧本,从搜集素材到写作完成,前后三易其稿,花了10年时间!
十年艰苦不寻常,《老窍》花开双飘香。如今,梁沛民的创作终于获得了成功。在前不久举行的《老窍》长篇小说和电视连续剧剧本研讨会上,他的双重创作成果获得了与会同志们的热情赞赏。一些文艺界专家学者发言指出,《老窍》是桂西南民族文化艺术的又一奇葩,有着不亚于《刘三姐》的生命力;它也是一座富矿,得来不易,值得投入和进一步开掘。而首先发现并为开掘这座富矿挖了第一锄的,不是文艺界的专职作家,而是一位年轻的司法干部——这也是我们司法行政系统和法制文学与新闻出版界同行们引以为欣慰和自豪的缘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