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天府之国话种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29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自乡村的报告·粮食篇

  天府之国话种粮
本报记者刘鲜日新华社记者杨全新
四川,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到全国农业总人口的1/10。在这个省,粮食生产一直在农业中占主导地位。近些年来,四川的粮食年产量保持在430至440亿公斤之间,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粮田总面积也较为稳定。
    关于“386199”部队
我们在川中地区的中江、射洪、双流、绵阳和广汉5个县市了解情况,发现这里也同全国其他一些地区一样,种植粮食的劳力结构已发生变化。
在射洪县瞿河乡,乡党委书记何其昌和乡长周发坤介绍说,能“飞”的飞到外地打工,能“钻”的钻到乡镇企业上班,实在没有法子出门的人,才呆在家里种粮。一位名叫邓为令的农民插话说:“我们这里的人给在家种粮的劳力取了个别名,叫做‘38、61、99’部队”,就是指妇女、小孩和年迈力衰的老人。
瞿河乡7000多个家庭,目前外出打工的青壮劳力达4000多人。他们的土地被留在家里的人认真耕种着,粮食产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逐年有所增加。据介绍,这些外出的人每年挣回来的收入达1000万元左右。这为搞好粮食生产提供了必要的农业投入资金。
在中江县,记者乘车在方圆几公里的田野穿行,居然很少看到青壮男劳力在田地里劳作。记者来到一个村民家中,年近60的王大妈告诉记者,她全家16口人,老伴、4个儿子和4个媳妇都折腾着出门挣钱去了,只有她和几个尚未成年的孙子等7人留在家里。她说:“挣钱归挣钱,饭还是要吃的,所以家里的12亩责任田还要种好,我们留在家里的人就承担了种粮的任务。”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农民的确在外流,种地的劳力减少了许多,但是粮食产量依然比较稳定,相比之下,单位劳力的产出增加,粮农的收入也就相应地提高了。省农牧厅副厅长张禹安介绍说,四川有农业劳动力5000多万人,种田真正需要的恐怕只有2000万人,剩下的3000多万人都可以脱离土地做其他的事情。
然而,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农村中大批青壮劳力离开土地,原来种田的青壮劳力逐渐地被“386199部队”取而代之,这样一种局面对于粮食生产来说,维持现状有余,进一步发展则就显得后劲不足。
    不愿不种又不愿多种
记者在川中地区了解到,这里有个在外地折腾得像模像样的家庭,主人姓李,夫妻俩在省城开个餐馆,据说一年能收入几万元,他们的孩子在农村上学,母亲是个瞎子。按理说,他们应该拿钱到市场上买粮食供家里的母亲和孩子吃,他们的田地也可以转让给别人耕种。但李家夫妇却不愿把责任田转让出去,而是请了个帮工在家里干活,管吃管住。每年还支付帮工2000元的工资。实际上,这位帮工耕种李家3亩5分田地,一年产出的粮食充其量也不过值2000元。李家为什么还要搭进去帮工一年的食宿费用呢?乡长说:“农民很实在、求稳当。在他们心里,在外闯世界挣钱虽然有时也能有不少收入,但心里还是没有底,唯一感到靠得住的还是祖辈休养生息的土地。”
记者来到李家,发现他们用两间旧房改修成的大仓库,里面装满粮食,据说有6000公斤之多,其中还有5年前积储下来的陈稻谷。
乡长介绍说,“在我们这里,没有几个真正放弃自家土地的。在外面生意再好,农忙季节也要赶回来抢收抢种。种地虽然赚钱少,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却是农民的‘铁饭碗’”。
农民对田地为什么不愿撒手?记者在射洪县也找到一些答案。瞿河乡外出务工者达4000多名,但全乡仍有1.2万名劳力呆在家里种地,占到全部劳力的3/4。乡干部说,要耕种全乡的田地,6000人便足够了。他们中间许多人想外出,但没有门路,动不了,所以仍然挤在家里种地。
村民税清树家有耕地5.4亩,除了安排一亩地种棉花外,其他的仍然种玉米、水稻、红薯。问他为什么不多种些经济作物?回答说,“搞不清什么赚钱什么不赚钱,弄得不好卖不出去,不如种粮食,就算卖不出去,还可以喂猪。”他家每年要喂6头肥猪,其中5头拿到市场上卖,能收入2500多元,而且比种经济作物风险小得多。
种粮效益低,所以农民不愿多种,但粮食却是农家生存所系,又有稳定可靠之长,所以农民不愿不种,又不愿多种。农民对于粮食的这种心态,一方面对稳定我国的粮食生产有利,但是却缺乏在土地上推广新科技、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力和热情。
    农民怎样对待他们的粮食?
省农牧厅一位从事农村工作30多年的老干部告诉记者,从以往的经验看,当风调雨顺、粮食丰收时,农民感受到库存困难和价格下跌的压力,采取就地转化(喂养禽畜来增值)和大批出卖口粮以外的粮食;当遭遇天灾虫害、粮食歉收而价格看涨时,农民便会自然回忆起从前缺粮的恐慌,加大自家存储,惜售行为便成为必然。
四川省农调队曾对55个县的5500户农民通过抽样形式进行了调查,发现1993年四川遭灾以后,农民人均存粮比1992年增加了26公斤,达到410.5公斤,够吃一年以上。另一方面,虽然国家收购的粮食价格有所提高,但这一年农民人均卖粮却只有47.25公斤,比1992年减少了10.5公斤。
农民的粮食除了自留外,总要直接或间接地进入市场。他们对这一部分粮食的处理,已表现出日益鲜明的选择性。大致有着两个标准,一个是对国家的义务;一个是市场的价格与供销形势,后者所起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大。
为什么四川有不少农民在粮价上涨的时候把粮食储存在自家的仓库里呢?中江县一位农民非常自信地说:不能光看眼前怎么样。现在化肥、农药在一个劲地涨价,今年种50公斤稻谷还只要40块钱的成本,说不定明年的成本还会上涨,我现在把粮食存起来,如果明年粮价提高,我就会赚得更多!
农民虽弄不清什么是“比较效益”,但却始终在进行着“效益比较”,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尝试中逐渐成熟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