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通过改革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29
第5版(理论)
专栏:经济效益论坛

  通过改革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中共包头钢铁稀土公司委员会
包钢是国有大型企业,1958年基本建成,1959年出铁,1960年出钢。但在1978年前的20年间,钢铁产量一直徘徊在几十万吨之间,经济效益只有三年是正数。从1961年至1975年累计亏损8.7亿元,1976年亏损达1.1亿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旧的经济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弊端束缚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在旧的体制下,企业只能按照国家计划生产,缺乏经营自主权和积极性;企业内部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职工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和发挥。
邓小平同志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他还多次强调,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包钢作为国有大型企业,要想在现代化建设中加快发展,发挥骨干作用,必须改革旧的经营管理机制,以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为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近十几年来,包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诸如: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落实厂矿经营承包;推行以放权搞活为中心内容的经营机制的改革等。我们还制定和落实了有包钢自己特点的包保核承包制,即由单位指标体系、单位基础管理和职工岗位承包三部分组成,按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把包钢的总体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形成“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的局面。特别是通过深化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实行定编、定员、定岗和干部聘任制,将全员划分为在岗、待岗、转岗、编外四个类型,进行动态管理,岗动薪随,薪随岗变,既达到精简机关人员的目的,又增强了在岗职工的责任感和危机感,也给下岗职工带来了压力和通过竞争重新上岗的紧迫感。
企业分配制度的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在改革中认识到,只有将工资增长同职工的实际贡献结合起来,同企业的经济效益挂起钩来,真正向一线和苦脏累险岗位及高技术岗位倾斜,才能贯彻好按劳分配原则,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在实行岗位工资的基础上,经过考核,全面推行岗位技能工资制,使工资同职工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劳动贡献紧密结合起来,合理拉开各类人员的工资收入差距,实现劳动力和劳动资料的合理配置,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使过去那种“一线紧、二线松、三线肿”,“一线流向三线、前方流向后方、山上流向山下、现场流向机关”,“艰苦岗位不愿干、轻闲岗位削尖脑门往里钻、生产一线苦脏紧险岗位留不住人”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变。
进行分配制度的改革,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分配制度改革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平均主义大锅饭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之前,应当首先考虑效率优先的问题,诚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搞四个现代化不讲工作效率不行”。应当看到,效率优先,多劳多得,是贯彻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的基本要求。实现这个要求,必然拉开工资收入差距。但也应看到,兼顾公平也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题中应有之义。问题是如何把二者结合好。我们在坚持效率优先原则的同时,充分考虑了广大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生活承受能力,注意调整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对一些确有困难的职工,给予适当帮助;对一些待岗和编外人员,做出妥善安排;对退离休职工,给予适当补贴。在住房、医疗、教育、福利等方面的改革中,也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兼顾了各方面的利益。这样做,职工思想稳定,各方面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还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职工的思想觉悟、精神状态如何,直接影响着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如果光靠物质因素去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而忽视了精神因素,那么职工的积极性就不会长久。况且,改革涉及到各方面利益的调整以及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革,不可能不产生一些新的思想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广大职工的头脑,积极引导干部职工转变思想观念,正确地认识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把改革的思想观念和决策变为他们的自觉行动。这些年来,我们组织干部职工联系实际,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中央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学习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开展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的大讨论,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又充分重视干部职工的意见。我们的每一项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都让他们参与决策和讨论,充分考虑他们的思想承受能力。这样做的结果,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有了进一步的转变,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就有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思想条件。
坚持和深化企业改革,转变经营机制,加上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力地调动和发挥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使包钢的生产经营连续上了三个台阶。1979年钢产量突破100万吨,1987年突破200万吨,1993年突破300万吨。1987年扭亏为盈后,利税连年增加,1993年实现利税18亿元。在不新增主体设备的情况下,提前两年实现了“八五”计划。1992年和1993年两年的钢、铁、钢材产量比1991年增加了51万吨、62万吨和55万吨,等于新增了一个中型钢铁厂。今年上半年,在资金紧张、市场疲软、一些高炉和转炉相继停产检修的情况下,生产经营仍然保持了好的势头,产钢131万吨,铁124万吨,钢材114万吨,实现产值17.7亿元,销售收入41.9亿元,利税10.36亿元,利润4.74亿元。实践证明,改革才能真正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焕发企业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