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伪钞之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2-22
第12版(副刊)
专栏:茶楼

  伪钞之害
伊永文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行纸币的国家。其源可上溯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颁行的“飞钱”。至宋代,转化为“交子”,起纸币作用,广泛发行。
由于纳税、上供以及民间买卖田宅、马牛、舟车,日用支付都可以使用纸币,因而纸币成为宋代最主要的货币,尤为南宋时期。但通货膨胀现象却日益显著起来,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伪造纸币的出现,本来纸币是“分界”发行的,每界发行的纸币都应有相当数目的所谓“水火不到钱”,不能尽数收回。可是后来每值“界满”,发行新纸币换易旧纸币时,却发生了收回的旧纸币多于原发数额的现象。
淳熙十六年正月五日,有大臣专就伪币日甚上书于皇帝,说明这是因为有私铸制作假钞的。大臣尖锐指出这种现象是由于朝廷过于仁厚,对造假钞的人未施法严惩。这位大臣建议:必须下伪造纸币的禁令,将告示贴于大街小巷,若有触犯,必行重判。捕获伪造纸币的人予以重赏……
这一举措对造伪币的浪头是起了一定的遏制作用的。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局面。纸币发行通量在理宗时竟达六亿五千万贯。正像王迈《臞轩集》中总结纸币有“数病”一样,整个社会已脂膏枯竭,应该说,伪钞是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的。
元继宋制,但元人吸取了宋代的经验教训。由叶李拟定的《至元宝钞通行条划》颁行,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币制条例,这一条例至为周详,其中对“伪造通行宝钞者”以“处死”的极刑。如果说宋代在“大壹贯文”的纸币上已印上“防伪造”的字样,而元代则在“至元通行宝钞”上则印有“伪造者处死”的大字,这显然比宋代大大前进了一步。而且元政府也的确言出法随,对制造伪钞者一律严惩不贷。
可是由于制纸币的原料是介于桑树粗皮和木质间的一层极薄的内皮。而且“这种纸币大量制造后,便流通于大汗所属领域的各个地方。”“收到的纸币因使用久了出现破损,可以拿到造币厂,只需支付百分之三的费用,就可换出新币。”(以上均见《马可·波罗游记》)这就使制伪钞者有可乘之机。据元史中所载,造伪钞手法极多,不胜枚举。不用说,声威赫赫的元帝国是被狂风骤雨般的农民起义所埋葬,但伪钞的泛滥成灾,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