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留个念头存吕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9-02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留个念头存吕梁”
本报记者王艾生安洋
有人把吕梁山比作一条面北而卧的巨龙,佛峪口村就在那条伸向黄河的尾巴上。“北靠吕梁南对河,无水缺地少吃喝。”
直到1992年,全村百户人家的人均纯收入仅有146.62元,全年有两季的口粮靠救济支撑。可有一个诱人的秘密大家都知道,头顶上的山头就是一座“黄金库”,经测量勘探,煤炭开采面积高达60平方公里,而且煤质尚好,铁矿储藏量有7亿余吨。由于山高路窄,流油的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山上的煤5块钱一吨都出不了手。而山下佛峪口村的乡亲们只能“望山兴叹”。
从50年代始,县、乡两级政府几次张罗要修一条通向“黄金库”的公路,终因困难重重而不了了之。
“此路不通,峪口无富”,1992年10月,佛峪口人心目中的“大款”们聚在一起,他们是原争气、原保印、苏春龙和原吉利。
两壶酒,一桌菜,这四位平日走南闯北的“活套人”海阔天空聊起来。从广东谈到山东,从长江三角洲谈到黄河三角洲,又从附近的河津、乡宁谈到本村。“人家都富了,可咱村为什么富不了?咱们几个富了,可乡亲们都还过着穷日子,这人活着只图着赚钱,有啥意思?”原争气的一席话弄得众人心里好沉重。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掏空腰包修通这条致富路,把乡亲们拉扯起来,就算给后人留个念头存放在吕梁山”。他们举杯盟誓,开始了一生中最辉煌的壮举。
这条路南起稷山县的佛峪口村,北上乡宁县的北营村,全程28公里,沿线峰峦重叠,山势陡峭,犬牙交错,需雇用专业修路队施工,整个工程需动土石方60万立方米,炸药200吨,水泥400吨,钢材20吨,按当时计算需要投资150万元。
这个数字,对几位刚刚富裕的农民而言,无异于一座沉重的大山。“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男子汉大丈夫牙断了都要咽到肚子里”,原争气拿出70万,原保印甩出60万,苏春龙也把准备办水泥厂的10万元搭进来,原吉利答应有一分添一分。
1993年3月8日,一声沉闷的炮响拉开了修路的序幕,四川的专业队在前头劈山开道,县、乡党政领导亲自率人义务搬石运土,县交通局的技术员自带干粮前后“坐镇”。
谁想到,由于施工材料的迅速涨价,工程费用与原来预算相差近百万,县乡两级虽然硬挤出一些,但是杯水车薪。他们接受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建议,四处筹资,并争取贷款。
原争气已经家底空空,他的右腿在工地上受伤,伤口还未愈合,就一拐一拐地上火车下汽车把关系户的门敲了个遍。碰上一张张冷面孔,吃过一次次“闭门羹”,但还是有“仗义的朋友把钱借给我”,他说他经历了48年来“最多的哭哭笑笑。”
而58岁的原保印还笼罩在死神的魔影中。两年前,他得了恶性脑瘤,北京和西安的医院同时犯难,如切除,即使侥幸下了手术台,也难免落得瘫痪或痴呆。如不动刀,按照惯例,只能维持三五年的生命。
“这病不看啦,回!”原保印咽下流到嘴唇的泪,乐呵呵地回到了佛峪口村。此刻,他找关系、托战友,硬是一分一分地往回凑钱。
去年腊月二十九,为了给四川民工付过年的钱,原争气不仅把自己的东西变卖了,还狠心把儿子和儿媳最喜爱的摩托车和家具也卖了,贤惠的儿媳哭着说:“爸,你别有顾虑,我没意见。”
身患绝症的原保印把留出的输液、吃药的“保命费”也拿出来,76岁老母亲求他,“儿呀,你已经是这个样子啦,还折腾个啥?总不能不要命吧。”
保印咬住牙哭着说:“我这命,迟早得丢,可我说下的话不能变,我丢不起那人,这件事办成了,就是我不在了,我保证全村也会孝敬你。”
四位农民自筹资金修路的动人事迹传开后,得到社会一致称赞。
7月,原争气被评为山西省优秀党员标兵,表彰会上,省委书记胡富国紧握着他的手,说:“我得向您好好学习”。7月1日,原保印实现了多年的宿愿,光光彩彩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目睹原保印的入党宣誓仪式,上百名农民众口一词:“共产党就应该多收些这样的人。”
截至记者离开佛峪口村的7月15日,这条宽8.5米的砂石路已修通了27公里,还有1公里地形最复杂的山崖路正在炮声中施工,全线通车在即。
山下佛峪口村所属的路村乡,已兴建了与山上资源匹配的炼铁、焦化、耐火材料、洗煤厂56个企业,正期待通路后点火开张。
资源下山后,可使三个县九个乡镇直接受益。据政府经济部门估算,每年运下山来的矿煤资源可直接创造利润158万元以上。
面对“到手的桃子”,这四位农民却说,“受益者可能会给我们些回报,我们也受之无悔,但我们更看重的是我们刻在吕梁山上的那个记号。”(附图片)
左起依次为:原保印、原争气、苏春龙、原吉利
栗铁龙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