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奉献之歌教育史诗——“我说教师这一行”征文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9-03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奉献之歌教育史诗
——“我说教师这一行”征文综述
为了迎接今年教师节,本报教科文部与云南省烟草公司联合举办了“我说教师这一行”征文。
本报举办教师征文,近年来这是第一次。两个多月来,陆续收到全国各地教师的来稿6000多篇,日平均逾百篇。征文作者有大学教授,有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师,也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教师。从北国到南疆,从平原到山区,全国各地的教师们以饱蘸激情的笔,写出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文章。
此次征文,达到了让社会更真切地了解教师、尊敬教师,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优良传统的目的。许多读者来信称赞此次征文意义重大,为教师们开辟了一个说心里话的栏目,架起了党报与广大教师联系的桥梁。河北建工学院李文英老师来信说:“感谢你们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次倾吐肺腑之言的机会。”江西省宜丰县双峰中学王仕广老师来稿写道:“人民日报举办这样的征文活动,充分体现了我国尊师重教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许多地方对这次征文非常重视。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文教局专门成立了征文活动领导小组,全区600多位教师都写了文章应征。一位在广州打工的名叫成坚丽的女孩看了《留守在春晖无边的土地》一文后,给作者、河南省许昌市第一高中教师宋秀枝写信说:“你那种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痴爱,使我对教师更加尊敬和向往,激励着我更加发奋读书。”内蒙古第一劳改管教支队一个正在服刑的犯人,读了征文后深受感动,满怀激情地写来了一篇赞美教师的文章。
综观几千篇来稿,共同的主题是奉献。由这几千篇来稿谱写的奉献之歌,是发自上千万人民教师心底里的歌。
大量的来稿以教师本人的亲身感受,抒发了对自己职业的深厚感情,展示了广大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高尚品德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北京市二十中学校长助理林生香是1956年从印度孟买回国的归侨,30多年来一直耕耘在祖国的教育园地,国外的亲属多次劝她出国定居,她的回答是:“我离不开祖国,离不开我喜爱的教育事业。”四川省邻水县合流职业高中教师刘国荣说:“教出的学生个个有作为,这就是我的最大希望。”山东省广饶县长行小学许桂林老师腿患残疾,他写道:“我不敢懈怠,更没有后悔。因为,每况愈下的身体告诉我,能用心血滋润祖国花朵的时间已不会很长。”
马卡连柯有一部名著叫《教育诗》。这次收到的几千篇征文,正是我国广大教师共同创作的教育史诗。这史诗洋溢着炽热的师生之爱,这种友谊和情感,是世界上最为珍贵的。
小平同志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于教师来说,他们致力于现代化的着力点就在学生身上,学生的成长,学生的进步,就是他们最大的精神寄托,学生的未来,就是他们憧憬着的祖国的未来。湖南省韶山市如意中学老师侯夕霞家中有个“百宝箱”,里面装着学生的“活档案”。侯老师写道:“它凝聚着我教学生涯中的苦与乐、喜与忧,凝集着我们师生情谊”。吉林省永吉十九中学王术吉老师说:“当你作为一个教师心里充满了爱意,当你的爱意和学生的心灵激荡在一起时,什么牢骚、委屈统统化为乌有。”一些教师认为师生之间的情谊,是人间最圣洁的,与学生们在一起,使自己变得年轻,充满了无限的乐趣。
奉献的赞歌,教育的史诗,反映的是人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
尽管就整个教师队伍来说经济待遇和工作条件还未能尽如人意,尽管大多数教师自己还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是,来稿中教师们谈这方面的意见并不多,相反,许多人谈的是自身的不足,探讨和关心的是如何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陕西咸阳师专历史系庞士让老师写道:“教师不是教书匠,也不是一般的艺术家,而是‘多功能的艺术家’。他们以自己全部的智慧和人格塑造着亿万学生”。四川省绵阳市第二中学廖娟老师说:“为人师表,是对每一个为人师者最起码的要求!当教师,岂止是‘保险’和‘稳当’!”河北省定州市李亲古中学冯习琴老师向同行们提出:“为人师者当自重”。有的教师还在文中总结自身的教训,提醒同行们引以为戒。
教师们在来稿中也反映了教育事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如:拖欠教师工资现象在一些地方时有发生,少数地方教师住房难、看病难问题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等。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说这些问题不解决就要跳槽,就要丢下这个事业,丢下自己的学生。他们以教育事业为己任,克服困难,战胜困难,顽强地奋斗着。
一篇篇征文,像一个个心灵的窗口,广大读者从中看到了人民教师崇高的精神境界,懂得了人民教师确实是值得全社会尊敬的人。
(本部编辑李宏伟整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