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沂蒙精神”题外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9-05
第8版(副刊)
专栏:

  “沂蒙精神”题外话
周云龙
山东某县的一个市场经济考察团今年3月底踏上了赴南方“取经”的征程。这个以县委书记、县长为领队、各乡镇长党委书记和县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考察团,出发前购买了100公斤煎饼,30公斤咸菜,25公斤大葱。他们在路上啃煎饼、吃咸菜、就大葱,喝白开水……(据《报刊文摘》6月23日)
堂堂的县官大人带队取经,咋这么“寒酸”?报道上称,为的是弘扬沂蒙精神,他们事先便约法三章:不大吃大喝,不游山玩水,不乱花一分钱,所以在大上海,考察团住的是每个床位不足30元的潮湿阴冷的房间……
反复看着报上的这段报道,照实说,我倒无法为他们的“沂蒙精神”而动情,相反地,却由此感到了一种无法排遣的尴尬。“沂蒙精神”,其实质乃是艰苦朴素的创业精神。在过去,它似乎是和“煎饼”、“咸菜”等等联系一起的,它激励人们穷则思变,苦中求乐。在今天,市场经济大潮涌动,这种精神无疑更是我们开拓进取,矢志奋斗的动力,它促使人们用自己的双手不断努力,尽快地走出温饱线,踏上小康路。所以,我们现在需要倡导的是不大吃大喝,不游山玩水,不乱花一分钱的“三不”作风,而不必还去啃煎饼,吃大葱咸菜,喝开水,睡在潮湿阴冷的房间。我们需要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精神,而不是去做“苦行僧”。
然而,看看我们身边闹腾的世相,你便会理解,除了啃煎饼、吃大葱、喝开水之外,他们一行人又消费得起些什么?这年头,衣、食、住、行、玩、乐,几乎都贴上了豪华、贵族的“商标”,还有多少低消费的东西和地方?!走在大街上,金碧辉煌的饭馆酒楼鳞次栉比,低消费的饭铺食店却破破落落。再看,“时装城”、“精品屋”的出现,如雨后春笋,而针头线脑布鞋却让人踏破铁鞋无觅处……失衡的天平正倾向财大气粗的“大款”“大亨”,而普通消费的大众则受到了冷落。因而,沂蒙老区的人们外出参观取经时只能自带干粮,睡在潮湿阴冷的房间……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生活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在人民群众经济收入普遍提高的情况下,也出现了部分高收入者。适应这种变化,许多地方相继建成了经营高档商品的豪华型商城,购物中心,饭店酒楼。但必须看到,我国今天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民群众中90%仍是低收入群体,相当数量的消费水平还是保温饱。所以说,现代化并不排斥大众化,只有适应群众的购买力,商场(不仅仅是商场)才有生命力。其实别的行业也都是这个理儿;有卖的,必须有买的,市场才能保持继续繁荣,否则只能事与愿违。
在陋室的附近,豪华歌舞厅可谓星罗棋布。每每夜幕降临,霓虹闪烁,音乐喧嚣,购票进去,卡拉OK,高级饮料,一小时没有上百元“玩”不下来。所以,尽管豪且华之,只可惜常常客少主人多。而在不远处的街心公园,游人只需5毛钱一张门票,便可尽兴地跳上几曲“露天舞”。小城人纷至沓来,过过舞瘾,一个是门可罗雀,一个是门庭若市。在这耐人寻味的现象背后,我分明看到了市场那只“无形的手”。
小城里的情况如此,大、中城市及农村中的情况又是如何?我所知道的只是报纸上零星刊载的一些消息:上海的饮食业一年前门庭若市,今年却是另一番景象,似乎不少饭店打不起精神。大门洞开,消费者就是不来用餐,店经理一脸苦相。据悉上海近三成饭店近两个月来已出现入不敷出的窘况(据《扬子晚报》7月22日),此其一;今年初,南京某公司率先推出一种新型自行车,至今为止,这种标价1.5万元的“贵族车”,观者如云却一辆卖不出去,成了名副其实的展览品,此其二。(据《盐城晚报》7月28日)
其三、其四,不胜枚举,事实说明:“高处不胜寒”。任何违背市场客观规律的做法,注定终会受到惩罚。
其实近期以来,人们已渐渐意识到,消费品的生产与经营,大众化才是主流。那么,我们就无需再为沂蒙老区人而尴尬了。相信终有一天,他们会潇洒起来,90%的大众会潇洒起来,沂蒙精神也会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