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北京人情系“远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9-06
第4版(“远南”运动会专版)
专栏:远南之光

  北京人情系“远南”
本报记者翟启运王欣吴兢
近些天来,首都北京到处洋溢着远南运动会的热烈气氛。为残疾人运动会做一份贡献,成为大家的共同心愿。
“远南”牵动万人心
酷暑时节,一位名叫王美玉的中年妇女汗流浃背地来到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将500元钱郑重地交给了“远南”运动会组委会。
她是代母亲捐赠的。她母亲张意定年逾八旬身患癌症。在与病魔较量中,老人体会到残疾人的痛苦。听说举办残疾人运动会,便把自己积攒下来的500元钱亲手交给女儿,让女儿捐赠给“远南”运动会。
个人的财力是有限的,但是,全社会的爱心是巨大的:首都钢铁公司捐款150万元,支持“远南”运动会;北京建工集团出资400万元,搭建开幕式背景台;燕山石化总公司,为开幕式提供价值50万元的红地毯……
“迎远南,献爱心”成了首都商业战线的统一行动。无论是来到百货大楼、西单商场,还是到城乡贸易中心、隆福大厦,都会感受到一种迎远南、献爱心的气氛。
友谊商店开设了残疾人运动员专柜,挑选懂手语的售货员,穿梭为聋哑顾客周到服务;贵友大厦铺设了残疾人专用的坡道,启动新安装的豪华式电梯,接送前来购物参观的残疾人顾客。新新时装公司为残疾顾客制作特体服装。
    志愿者的心声
8月27日,来自北京市各行各业的400名青年志愿者代表从“远南”运动会组委会主席邓朴方、团中央第一书记李克强手中接过“‘远南’青年志愿者”的旗帜。自此,首都3万多名青年志愿者活跃在机场、车站、住地、比赛场馆……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向残疾人献一份爱心,贡献一份力量。
组织青年志愿者的消息,在京城各界青年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青年人纷纷打电话、写信,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表达服务“远南”的强烈愿望。
刘秋金,军事科学院一位有外语专长的青年。他在给中残联电话中要求做一名志愿者,并恳切地说:“我不求别的,只想为残疾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丰台区一位叫傅立的女青年,刚由美国回国探亲。她给组委会写来一封自荐信,表达义务为残疾人服务的真诚:“我很想为‘远南’运动会做点什么,请给我一个机会吧。只要是与运动会有关,能为国、为北京争光,增进各国运动员之间友谊的,什么工作都行。”
在首都街头,活跃着成百上千个身穿“远南志愿者”标志服装的志愿者。在大街小巷,同样活跃着数以万计的志愿者。他们没有服装,没有标志,默默无闻,为“远南”无私奉献着……
    为了“远南”
开幕式上那时而红灯高挂、时而绿树常青、时而黄河奔腾、时而万里星空的画面,是6000名中学生的杰作。
一个多月来,这些中学生为了“远南”运动会的精彩表演,几百次、上千次地重复同一个动作。排练时,正值放暑假,有的同学已经报名参加补习班,有的则计划外出旅游,听说组织排练,他们放弃了一切,全身心投入到训练中。五中的一名同学已经办好了去香港的一切手续,接到学校通知后,他退掉了机票。
“为了‘远南’”,这是运动会工作人员共同的心愿。
9月1日,大批外国运动员入村。在制证中心服务的干警们头天晚上12点才下岗回家,次日6点又赶来了。制证、搀扶、提东西,忙个不停。下午4点多,许多人连午饭还没顾上吃。年轻干警李宗和已经工作了一天一夜,当他得知一位同事因急事不能上岗时,不顾辛苦疲劳,又顶班上岗,忙了起来。
远南大厦是残疾人运动员的住所。为了让远南客人吃得满意放心,中餐、西餐、清真、盒饭四个餐厅实行了24小时供餐制,菜肴4小时换一次,奶制品一餐一进,盒饭提醒就餐人在5小时内使用。
在远南大厦服务行列中,最苦最累的要数行李服务队了。这个由101名在校职高学生组成的队伍,热情高、服务细,没有发生过一件差错。
“远南”震动着北京,牵动着人心。
在“远南”运动会组委会,有一条60厘米长的景泰蓝工艺帆船,是由5名残疾人、3名健全人组成的海王工艺品部精心赶制的。这是全体员工献给“远南”的一点心意,他们祝愿运动会“一帆风顺”,祝愿残疾人朋友自强不息。“让我们携手同行”,这是陈经纶中学梁洁同学写在日记上的一段话,也是北京人乃至中国人的共同心声。(附图片)
运动员们的顽强拚搏精神赢得了首都观众的称赞。
本报记者 李 舸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