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人类精神的“极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9-07
第8版(副刊)
专栏:

  人类精神的“极光”
刘俐俐
甘肃省话剧团以六场话剧《极光》向第四届中国艺术节献上了一份厚礼;同时也让观众不仅领略了冰封雪冻的南极世界,更领略了人类和平、合作、友好与勇往直前精神的“极光”。
《极光》选择的题材是中国冰川学家秦大河一九九○年与其他五名队员横穿南极的真人真事。编导深入地开掘了这个题材,把对民族精神和人类精神的热情礼赞水乳交融地联系在一起,既精心地刻画了秦大河的形象,又超越了秦大河形象而塑造了“横穿”队队员的群体雕像。秦大河是“横穿”队中唯一不会滑雪、不会驾雪橇的队员,可是他凭借顽强、善良、友好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品格,承担起探险和科学考察双重任务,不仅在英国队员沙莫斯的帮助下学会了滑雪,让全队同伴为中国人跷起大拇指,而且以较之同伴付出多得多的体力和精力采集了几百瓶南极雪样。他的形象凝聚了炎黄子孙自强不息、坚忍顽强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情感。其他五名队员也性格各异、内涵丰厚。他们虽然来自六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肤色和文化背景,却为了和平利用南极,为了使人类生活的这个地球变得更加美好而走到了一起。他们互相帮助、息息相通,友好地合作。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内宇宙,都是一个侧面,六个人合而成为一个完整的宇宙。这个完整的宇宙凝聚着人类的进步和追求和平、合作、友好的精神。秦大河与他的伙伴们既是他们各自祖国的儿子,也是人类的优秀儿子。剧中还刻画了秦大河开阔的视野和清晰的人类意识。在食物匮乏的困难之际,他做好了自我牺牲的准备:将生的希望留给同伴们,也将自己采集的几百瓶雪样留给同伴,因为在他看来,这些雪样不仅仅属于自己的祖国,而且是属于人类的。在“横穿”队即将到达目的地的时候,秦大河却涌起一股惆怅,他为大家要分别、要各奔东西而惆怅。这样一位重感情、憨厚而执著、胸怀宽广的冰川学家的形象在这些情节中极为亲切地走入了观众的期待视野。
《极光》的艺术构思开阔而神奇:不以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取胜,而执著地追求盎然的诗意与浪漫、和谐的风格。因秦大河不会滑雪、驾雪橇,队长维尔曾表示不满;秦大河生病后维尔曾主张呼叫飞机将他送回去;他为秦大河不抛弃雪样而发火,与秦大河发生争执;食物点找不到时全体队员陷入焦虑……可是这些矛盾的波澜是在善良的愿望、真诚的态度和美好追求的前提下产生的,引起的审美感受是和谐、慰藉。人物之间意志和心灵的每一次交流,对大自然和困难的每一次征服,都如同和谐的奏鸣曲。编导还充分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增强诗意。飘舞的雪花,冰封的大地构成的银白色世界,与队员们色彩鲜艳的服装形成巨大的反差,构成极美的境界。队员们在银白色世界的滑雪犹如翩翩起舞,矫健而自如,这是征服者的舞蹈。剧中美国黑人作曲家华盛顿的萨克斯管吹奏的《横穿南极之歌》那神圣、幽静又甜美的旋律回荡于全剧始终,时而像队员们心灵中小溪的流淌,时而像对和平、友好、合作的企盼和歌唱……剧中秦大河母亲的画外音与秦大河的对话,是现实中两个空间的心灵对话,既烘托出秦大河身在南极冰盖,魂系黄土高原的情怀;更在悠远的距离感中倾泻出母子深情,为银白色的南极世界注入了诗意。华盛顿在剧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崇高的梦想与生与死是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可以说,这诗意就是人类崇高的梦想,就是追求生、战胜死……(附图片)
甘肃省话剧团创作演出的话剧《极光》剧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