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争雄国际市场——海尔集团“名牌战略”创业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9-08
第3版(经济)
专栏:中国质量万里行

  争雄国际市场
——海尔集团“名牌战略”创业记
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易淑珍
1993年秋季,德国权威的质量检验机构“商品检验基金会”对德国市场销售的各国家用电冰箱进行了不打招呼的随机抽检,结果:中国青岛海尔集团的电冰箱品质最优,名列第一。
令国际同行赞叹的海尔集团,十年前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青岛海尔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尔电冰柜总公司、青岛海尔空调器总公司等70多家企业及科研机构的著名企业集团。今年上半年,集团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创利润1亿元。
    “名牌战略”创业
1984年,两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合并成立了青岛电冰箱总厂。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张瑞敏分析了当时的冰箱市场:全国定点的冰箱企业已有40多家,日本的冰箱大量涌进中国,要在竞争中立足取胜,只有走高起点、创名牌的道路。1985年他们引进国外最先进的技术,推出了亚洲第一代四星级电冰箱,1988年摘取了中国冰箱史上第一块国优金牌。近几年,他们又连续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奖、国家一级企业等10多项荣誉,其产品先后10次在国际招标中中标。
在各种形式的质量培训班上,张瑞敏反反复复向职工灌输这样一种思想: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不一定是消费者都满意的产品,只有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才有可能创出名牌产品。因为,质量意识意味着满足标准的要求,而名牌意识才意味着满足用户的要求。
分配、用工、管理三项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冰箱二厂女工杨晓玲,针对温控器上的化霜按钮容易脱落的问题,利用业余时间动手制作了化霜按钮扳手,使按钮的安装合格率由原来的70%提高到100%。这个厂的总装工段长李启明对影响产品合格率的焊枪进行了改造。这两种工具分别被厂里命名为“晓玲扳手”和“启明焊枪”,并获得“海尔希望奖”。
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在员工中逐渐形成,这就是:职工实现主人翁价值的标志便是向社会奉献完美的产品。
    与国际水准同步
走出企业围墙,到国际市场与水平最高、实力最强、世界一流的对手竞争,创世界名牌,这是海尔集团不渝的追求。
这几年,企业里各项工作主动与国际规范接轨。从1988年起,产品先后通过了美国、德国、加拿大的多项国际认证。1992年4月通过了ISO9001国际认证,从而使外国人对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刮目相看。一位美国专家由衷地说:“通过ISO9001认证,在美国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高科技的竞争。海尔集团通过国际间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的合作获取最新信息,以保持在这一领域内与国际水准同步。近年来已取得一系列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其中,与美国合作研制的“超级节能无氟冰箱”的成功,就是突出的一例。
目前,有两大世界难题困扰着冰箱行业的发展,实现全无氟是其中一难,在这个基础上实现节能更是难上加难。近年来,无氟已先后有成果问世,但节能的课题迄今无一家获得成功。海尔集团被美国环保局选中,成为共同研制和生产超级节能无氟冰箱的合作厂家。经过多方面的艰苦努力,1993年12月海尔集团成功地批量生产了节能达42%以上的“超节能无氟冰箱”。高科技支撑着海尔集团的发展,海尔也依靠优异的产品质量走进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并在激烈竞争中站稳了脚跟。海尔产品已有1/4销到欧美市场。我国成为目前亚洲出口到德国市场冰箱数量最大的国家。
    1加1大于2
综观国际上一些著名大公司的发展轨迹,张瑞敏认为,要参与国际竞争,创国际名牌,走规模经济的道路势在必行。“海尔集团的模式不应是一列火车,加挂的车厢越多,车头的负担越重,而应是一支联合舰队,每一舰只都有一定的战斗力,而整体又大于各部分之和。”按照这一思路,海尔集团成立了质量、资金、项目三个控制中心,集中优势力量,使各企业在产品质量、发展后劲与资金运行方面,得到控制与保障。
几年来,这一模式的集团运行机制产生了“1+1>2”的良好效应,集团所属电冰柜总公司、空调器总公司等企业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均有大幅度提高,去年创利税1.8亿元,比两年前成立集团时净增1个亿,充分展现了规模经济的优势。
1992年初,海尔集团在青岛高新技术开发区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成片开发的电器生产基地——“海尔工业园”。目前,已有日本、意大利等国客商前来投资建厂。到2000年,海尔集团预计将达到100亿元的销售额。届时,海尔集团将以更强的实力,更大的规模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创出中国的国际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