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沪郊“农盲现象”发人深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9-11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沪郊“农盲现象”发人深思
沪郊农民中文盲、半文盲在逐年减少。然而,不懂农业、不会做农活的“农盲”,却在增加。一项调查显示:某村18岁至45岁的中青年农民中,不懂农业、不会做农活的占到总数的37%左右。使人难以相信的是,有些中青年农民,连大小麦的播种季节,单季稻的收割时间,也不太清楚。对大小麦的播种量,新品种水稻的亩产量,更是一窍不通。
青浦县某乡农民何某夫妇,今年双双32岁。由于过去没有独自种过田,小两口做农活肩不能挑、秧不会插。今年承包的6亩田的秧,是在左右邻居的帮助下才完成的。去年高中毕业的苏某,过去的全部精力集中在读书跳“农门”上,从没跟父母学过种田。去年高考落榜后,才开始跟父母学做农活;一年过去了,据说苏某还没有摘除“农盲”帽子,就连最简单的农活都没学会。原因是苏某觉得种田没出息,既辛苦又收入低,所以,一直没有心思去认真学。
沪郊农民中出现“农盲”现象,其原因是这部分农民长期脱离农业或者是不学种田造成的。其次,和社会地位低与收入太少有关。因而造成当今一些农民不愿种田,特别是青年农民。这里面,既有一个如何采取倾斜政策,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让农民增加收入的问题;也有一个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以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品位问题,从而激发起他们爱农业,钻研农业技术的热情。相信在这样的气氛中,农民中的“农盲”,将会日趋减少。
       (8月23日《解放日报》孙剑林文彭加华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