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自强不息——浙东南沿海人民抗灾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9-12
第2版(要闻)
专栏:

  自强不息
——浙东南沿海人民抗灾纪实
本报记者赵相如袁亚平
    危难见真情
汽车沿着浙江东南沿海的国道奔驰。记者原以为这一路见到的该是大灾后的凄楚和惨象——这里在8月21日晚遭受今年17号台风的大面积袭击,风力超过12级,又值天文大潮,导致大风、大雨、大潮三碰头。温州的水文资料表明,此为190年未遇。受灾人口达1100万,倒塌房屋80多万间,冲垮海塘500多公里。
但是,大大出乎意料,沿海的公路上,车来人往,川流不息;农村集市,熙熙攘攘,供应丰富;各城镇道路平坦,有的国道线继续在铺设水泥;商店里商品琳琅满目,生意兴隆。一场突然降临的灾害似乎已经消失了阴影。
最为动人心魄的是在海边。从北到南500多公里被冲毁的海堤边,各个县市每天都出动四五万人,扛石料,运泥块,浇水泥,垒坝基,重修被台风大潮冲出缺口的堤坝。只见一个个满身泥浆,汗流不止,用力夯基,分不清是机关干部还是农民,分不清是小伙子还是老汉。
特大风暴潮过去仅仅几天,灾区就开始复苏了。灾区人民清理废墟,整治环境,恢复生产,安排生活,重建家园。
回想受灾的日子,灾区人民说起来热泪盈眶:
乐清盐场老场长、共产党员李启善,去年因身体和年龄原因退居二线。今年17号台风来临时,场领导没有安排老李赴抗台第一线。晚上8时许,狂风夹杂着瓦片飞舞,房前的电线杆被拦腰折断。老李坐不住了,对妻子说:“家里的事你看着,场里的事情我去看一看”。
3米多高的巨浪冲毁了2800米的海堤,滔滔海水汹涌而进。老李指挥干部群众撤离,自己站在撤离队伍的最后。
海水淹没了路旁2米来高的树木,漆黑中,老李遇到一位职工带着妻子和儿子正在水中挣扎。老李赶紧游过去。风大浪急,老李拽着孩子艰难地向前游。又一个大浪,吞没了两个人头。
“在这危难的时候,他顾好自身就可以了,但他为了国家的财产和职工的安全,赶到第一线去指挥,因公殉职。看到这些,我们的眼泪怎么忍得住哇!”盐场的职工讲着讲着就哭出了声。为抢救群众而献出自己的生命的,还有不少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不少灾民对记者说,在危急关头,是这些党员、干部不顾个人安危来通知我们迅速转移,保住了我们的生命。为了救护灾民,这些党员、干部不顾自己的家,宁可牺牲自己,也要管好我们的安全。在强台风刮来时,坚守自己岗位的,多数是党员干部。
大灾之后,我们的党员和干部的威信更高了,要修复海堤,一声令下,灾民们自带干粮淡水,自带工具,二话不说,不计报酬,上了工地。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前所未见。
在天灾侵袭时,有的人家房倒屋垮;有的村民把几十个无家可归的灾民留在家中,供吃供喝供衣,一人有难众人相帮。在平时大家都只忙着自己的事,如今大家心里总想着怎么帮助自己的兄弟姐妹渡过难关。群众之间的心贴得更紧了。
危难见真情。有位重灾区的市委书记对记者说:“通过这次百年未遇的抗台救灾,振奋了党心,凝聚了民心,弘扬了公心。”
    生动的体现
瓯江口的黄华港边上,有一座国有乐清市蛎壳厂。记者踏进水迹未尽的厂区,只见受淹的帐册、文件、资料一一摊在架子上晒太阳。办公楼的门和窗全被海浪卷走,门洞大开,四壁光光。可里面重摆几张办公桌,人们已经开始正常上班。
蛎壳厂副厂长朱胜飞对记者说:“我们是海洋作业,抗台风意识强。10条船提前两天开到瓯江上游去避风,船上140来人无一伤亡”。
台风过后,工程船、拖船、供给船和运输船就出航到涧头海域蛎壳生产基地。仅一个星期,已运蛎壳到厂,日周转量达800吨。
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灾区人民迸发出极大的热情和干劲,创造了新的纪录。
12级台风正面穿过温州市区。当夜,温州公安交警支队机动队顶风出动,清理倒塌在路上的广告牌、道边树。第二天,温州市区交通基本恢复正常。
浙江公路部门调集了各种力量,日夜奋战抢修水毁公路。台风过后第三天,国道104线、330线浙东南路段全线恢复通车。
温州电业局3000多干部职工奋力抢修,12小时之内恢复运行温州到华东电网中的一条线路。两天后,全市各县(市、区)恢复对城镇重要用户供电,确保居民生活用电及医疗用电。
平阳县435所中小学不同程度遭到损失,该县把修复校舍、保证如期开学作为灾后生产自救的一个重要任务,除了拨出专款外,还发动各类技术人员抢修受灾校舍,几天时间300所学校房屋得到修复,其它学校仍在抓紧时间抢修,保证学生开学时能入校。
灾后第一天下午,温州市到温州机场的通信恢复开通。第3天夜间,温州各县(市、区)长途市内电话全部畅通,绝大多数的农村电话也及时抢修开通。
曾十分繁忙的温州机场遭风摧水淹,被迫关闭。第二天,全体职工按时来到机场,搬运设备,清除垃圾,冲洗淤泥。饿了吃干粮,渴了喝矿泉水,连续奋战几天,为的就是早日通航。
天蒙蒙亮,瑞安市几万劳动力已经下到晚稻田里,排除积存海水,男女老少用桶、盆、瓢、勺泼淡水洗苗,两天时间完成20万亩晚稻排水任务。
在海岛玉环县坎门镇,被海潮冲出长55米、宽30米的塘坝大缺口前,飘着一面“新长征突击队”的红旗,上百名青年男女垒石补缺。在人民塘上,还出现了城关镇白岩村老年协会的55名老人,他们自带畚箕、扁担,担的担,抬的抬。
黄岩市仅仅用了3天时间,受灾的1000多家工厂便恢复了生产。温岭市1.6万家企业,如今绝大部分恢复了生产。
仅仅7天时间,温州市已开工修复的水毁工程648处,占应修复的水毁工程的一半。这样的水利建设速度是史无前例的。
抱病坐镇指挥的温州市委书记张友余把几百万温州人抗灾救灾的英勇行动归纳成:“振奋精神,团结救灾,艰苦创业,重建家园。”
——什么是抗灾精神?如今浙东南沿海1100万人民团结振奋,从头开始,重建家园,再造小康的行动,不就是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