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霍山,一方诱人的热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9-19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星光

  霍山,一方诱人的热土
车敦安
循着汉武帝两千多年前南巡的足迹,走进杜鹃花王国的霍山县,我陶醉的不再是那松竹的涛声,而是霍山人民正在精心描绘的“以工代赈”的壮丽画卷。
霍山,这块祖国版图上永远火热的土地,她曾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那声庄严,毅然献出6万颗坚强的头颅;为了佛子岭、磨子潭、响洪甸三大水库水利枢纽的建设,果决捐出7万人世代生息的家园。当历史的镜头推移到80年代中期,国家实施的变“输血”为“造血”、“活血”的“以工代赈”新的扶贫政策,为霍山人民鼓起了摘去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帽子的巨大勇气。于是,37万人在2000多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展开了一场新的战斗。
曾游历过霍山的唐代大诗人李白,虽能写出人间危途险道的极境,但他却无法深切体会霍山人“千难万难行路最难”的苦痛。霍山处于大别山腹地,“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生活在这儿的人们,世代咀嚼跋山涉水、肩挑手提的苦涩。霍山要摆脱贫穷落后,首先就得借助“以工代赈”政策的威力,斩断交通闭塞的羁绊。
我们沿着在悬崖峭壁上新辟的公路盘旋而上,来到海拔1774米的大别山主峰白马尖脚下的青枫岭。陪同采访的县计委的同志介绍说,这儿在未修大青公路之前,是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虽然木竹、矿产、水能、茶叶等土特产资源异常丰富,但老百姓千百年来守着金饭碗也饿肚子,如果要买点食盐、火柴,就得冒着生命危险攀藤附壁出山。若把一根木头运到可以卖掉的地方,也只能挣得几角工夫钱。
青枫岭群峰竞秀,怪石嶙峋,古木参天,飞瀑直下。然而这旖旎的自然风光并未引起我多少注意,深深吸引我的倒是这深山老林里的繁荣景象。汽车、拖拉机、小三轮、小四轮满载着山货和建筑材料穿梭来去。公路旁鳞次栉比的竹木收购站、土特产行、百货店、肉铺、饭馆、客栈人来人往。远处的水电站,不时传来发电机的轰鸣。掩映在绿树翠竹丛中的一座座红砖青瓦农舍,在飘出电视和音响里的音乐。我们走进一位中年农民的家,被他装潢得相当考究的簇新的三大间砖瓦房里,摆着一应俱全的高档家电。从他那身入时的穿着上,很难想象几年前他还是个住着破茅棚、饭无一顿饱的人。他激动地说:“以工代赈不仅使我们通过做工获得钱物的救济,度过荒季灾年,更重要的是建成了脱贫致富的大青路。”
是的,大青路的建成既解决了行路难,又把农民引上了富裕、发展之途。近几年这里的农民收入,每年都以三位数的速度增长,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许多人购置了汽车、拖拉机、摩托车。几十个乡镇企业也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4个小水电站相继建成发电,一个大型电站正在紧张地建设。大青路的开通,还带来青枫岭人思想观念的巨变,越来越多的“山猴子”,走出了大山,成了市场经济的弄潮儿。
水是生命的源泉,可它对霍山人来说既是生存的基础,也是不幸的根源。“洼地洪水滚滚流,岗头滴水贵如油。一方盼水水不来,一方恨水水不走。”这首旧民谣,正深刻地表达了他们的辛酸。在一些高山区,每户常年得一个整劳力挑水,以供饮用。许多地方因饮水不洁,疾病蔓延,残疾人特多。水的问题,更是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国家的“以工代赈”政策为霍山提供了历史的契机,必须夺下世代悬于头顶的魔剑,使水变成手中只能为自己造福的利器。
位于县城西南面的三星村,处在大山区与山间盆地的过渡带。这儿,过去是远近闻名的穷山岗,饮用水必须到几千米外的柳林河里肩挑手提,若遇上天旱,就要去更远的河里取。种田种地,历来靠天收。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在这田野上劳动的人们,没有欢笑,只有饥渴和暑寒;村庄里没有笛声,只有荒凉和萧条。1989年,以工代赈政策增强了三星村人与水奋斗、为家乡打扮梳妆的信心,很快建成了集人畜饮用水、粮田灌溉、道路交通为一体的自流引水工程。这项工程不仅一下子解决了全村人畜饮用水,而且保证了1000多亩粮田的灌溉,使全村每天仅节约提取饮用水劳动力就达50个以上,每年增产粮食达100多吨。
当我来到三星村的时候,这里正赶上几十年不遇的高温大旱,可展现我眼前的却是一派如诗如画的“兴旺”景象。叶脉似的水渠里,满盈的清水缓缓地流向稻田桑园和庄前屋后。水田里肥壮的秧苗,正在打苞抽穗;桑园里乌油油的桑叶,在太阳下闪着银光。村旁的池塘边,健康的姑娘们一边捶衣,一边说唱。庄前皮毛光洁的牛羊,悠闲地甩尾饮水吃草,屋后一群群鸡、鸭、鹅,热热闹闹地追逐、觅食、欢叫……清水涓涓不息地流进了农户的田地,更滋润了农民的心田。
霍山人民,不愧为革命老区的人民,他们把战争年代的“以少胜多”,在今天作了天才的发挥,从而创造出新的辉煌。从1985年到1994年,他们仅利用3821万元的国家以工代赈资金,就形成了近1亿元的固定资产,这相当于该县建国后前35年基础产业投入的61%。10年里,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3倍,贫困人口也由16万下降到6万。
10载春秋,3650个日夜。霍山人民没有辜负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和厚望,在“以工代赈”工作上写下了一首昂扬的英雄之歌。我们期待着,他们更加扣人心弦的下一乐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