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快速发展不丢“基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9-19
第4版(要闻)
专栏:采访断想

  快速发展不丢“基础”
本报记者严泉兴龚永泉郑宏范
江苏人多地少,农副产品为工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农业的稳定和发展,对整个经济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70年代末、80年代初,江苏实现了从以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此后,他们不但没有忘记农业,而且更着力于这个“基础”和“根本”的建设。
在方针政策上,多年来一直坚持“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科技兴农”。江苏的乡镇工业在经济中的分量,是“两分天下有其一”,省里规定,乡镇企业职工每人每月提取10元作为“补农金”,这样全省每年可筹集5亿元左右的农业发展基金;江苏“星火计划”成效卓著,而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系数中所占的份额为40%,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因此,政策效益十分明显,去年全省粮食产量328亿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比全国高出92公斤。
在战略部署上,各地条件不同,采取的方针也不同。据江苏的同志介绍似可概括为:“提高苏南”,“发展苏北”,“东进沿海”。
苏南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农业发展受到多种矛盾的制约。从这一实际出发,他们以发展集约农业为主,向适度规模经营过渡,通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结构,增加科技和物质投入,搞好多种资源的综合开发,大力发展高质、高产、高效、高创汇农业,并且积极有效地研究建立农业进入市场竞争的新机制。
无锡县乡镇工业实力雄厚,农业规模经营也蓬勃开展。他们现已发展村办农场704个、种田大户797户,规模经营面积11.8万亩,占全县责任田面积54%。其中有9个镇、207个村的责任田全部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
在苏北,农业则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使当地丰富的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并且扩大了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容量,这是苏北农民在实践中走出的一条具有特色的致富路子。近年来,苏北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2/3来自多种经营。
在采访中,使我们深受教育的是,中国的农民不但勤劳勇敢,而且蕴有伟大的创造力。十几年的农村改革,他们创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造了乡镇企业,这几年,又创造出贸工农一体化的经济体制。一位领导同志讲,这是我国的农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突破口。实现了这种转变,意味着将有一批农民进入市场。连云港市有一个如意食品有限公司,它一头同国外100多位客商建立了蔬菜加工品的销售关系,另一头同当地农民建立了5万亩规模的蔬菜基地,使近30万的中国农民进入了国际大市场;农民又能从每亩地得到2000元的纯收入。
有了明确的发展观点和指导方向,就会目光四射,寻找一切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新天地。江苏的海岸线长约1000公里,沿海滩涂资源十分丰富,总面积有65万公顷,占全国滩涂面积的1/7。这几年,江苏又组织力量开始了“东进”,开发建设“海上江苏”,这将是江苏农业发展的曙光。
重视和加强农业“基础”、保持农村和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这正是江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一条成功的经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