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家庭轿车不是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9-20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市场分析

  家庭轿车不是梦
新华社记者李安定
中国经济生活的一个里程碑:1994年4月,国务院以《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首次宣布:鼓励私人购买汽车。任何地方和部门不得用行政和经济手段干预个人购买和使用正当来源的汽车。
一个禁区从此打破,中国老百姓家庭有了拥有自己的汽车的权利。
    (一)
人们担心,中国人穷,目前昂贵的车价对工薪家庭来说几近天文数字。但是,用经济发展的眼光看,车价和收入却是此消彼长的变量。
15年前,正是国家制定了发展彩电、家电、计算机、程控电话的中长期规划,并且予以实施,这些过去遥远如梦的产品,终于进入寻常百姓家。反过来,新兴产业的建立,对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588亿元增长到1992年的23988亿元,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今后若干年,汽车工业在裂变中的波及效益,必将使广大中国老百姓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稳步提高。
国外的规律表明,人均国民收入达到500美元时,轿车开始进入家庭,达到1000美元时,这种趋势出现高潮。专家称,在中国,轿车进入家庭形成趋势的起点,大约在1996年到2000年。起步时的年需求量在20万到30万辆之间。
第一批“吃螃蟹者”已为数不少。到1993年,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为100万辆,其中轿车近5万辆。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1991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富裕家庭有530万户,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这些家庭已完全具备购置夏利、奥拓那样档次普及型轿车的能力。
    (二)
对今天大多数中国老百姓来说,当务之急无疑是改善居住条件。但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离开高速便捷的“行”去解决“住”,今后中国一些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人们只能向高空要空间,挤在水泥立柱般的高层住宅生活。然而一旦有了家庭轿车,卫星城镇、郊外空气清新的山岗坡地,都会成为居家的理想去处,“住”的布局将产生新的思路。
轿车进入家庭提上日程,有人担心普通老百姓能否承受。但是有个比喻可以给人以启发:城镇住房从国家全包转到商品化,好比取消国家粮价补贴,事关千家万户的承受能力,运作难度很大。而轿车进入家庭,没有历史包袱,好比名烟名酒提价,非但不会对一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带来冲击,反而为原来挤在吃、穿、用狭窄渠道里的巨额消费资金,找到一个新流向,为平抑物价打开一道泄洪闸,不买车的家庭也是受益者。
提到车,就会提到路,让人想到一些大城市眼下令人头痛的拥塞路况。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当年说得好:先有汽车,后有路,再有沿途的辅助设施。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先修好了路再发展汽车的,人口密度远大于中国的日本,就是靠轿车的税收解决了修路70%的资金,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善的道路体系。
    (三)
说到轿车进入家庭,有人就援引发达国家的轿车人均保有量,以此推论一夜之间在中国会出现的种种弊端。其实,轿车进入家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空间”上说,轿车进入家庭,将从沿海中小城市,甚至是率先富起来的农村乡镇起步。
从“时间”上讲,在中国轿车进入家庭的起步也许需要15年,20年,真正的普及恐怕是更长时间。在一个渐进的时间跨度里,全世界轿车在交通、耗能、安全、环保等方面出现过的弊端和克服这些弊端的经验都可供我们借鉴。
从“运作”上讲,有关法规和行政措施的制定,金融结构和民间集资渠道的建立,甚至家庭轿车优选车型的开发……涉及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
1996年以前,国家将重点扶植一汽大众、神龙(东风雪铁龙)、上海大众、天津夏利各自达到年产15万辆的经济规模,加上已经批准的北京吉普、广州标致、重庆长安、贵州航空,8个轿车厂将形成年产78万辆的生产能力。
国际新一代轿车的侧重点正向节能、环保、安全的方向进取。专家们称,一旦轿车进入家庭在中国实现,以其量大面广,以其事关老百姓的生命财产,省油、消除污染、安全、耐用将是民众轿车的开发方向。
也许,轿车进入家庭的意义远远超出经济领域。不难预见,当有一天,普通的中国老百姓能够拥有国产的家庭轿车,由此而产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将是社会主义建设无可估量的精神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