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近年文学创作现象透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2-24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摘卡

  近年文学创作现象透析
最近,童庆炳教授撰文指出80年代中期以来,文学创作领域出现了令人忧虑的“人文意义消解”现象,这种现象具体表现在:
创作态度的游戏化。1986年前后涌现出一些作者,创作态度为之一变,神圣的使命感消失,代替它的是纯粹的“游戏”和“玩”。游戏或者玩的本质就在于对真、善、美和假、恶、丑不作价值判断的情况下,按一定的游戏规则操作,从中获得快感。所以,“玩得就是心跳”的创作心态,其本质就是要避开对意义的追求。
作品平面化。追求对生活的表面描写、拒绝深度。放弃选材要严的原则,琐碎的无意义的生活小事,不搭界的事物和色彩,皆可拼凑成篇,展览生活的原生态,作逼真的描写,不作解释,不作评价,当然也不揭示意义。
传播的商业化。千部一腔的武侠片,武侠小说或者说是琼瑶式的言情片、言情小说,都完全商品化,编造、模仿、复制、刺激、赚钱,这就是一切。人文意义已被淡化。还有借裸体艺术之名,展示性的构造,这就不只是消解人文意义,而是反人文意义。以“炒”股票的方法,“炒”审美文化作品,某些平庸的无意义的作品,在一夜之间被炒成畅销书。商业化还使一些有意义的传世之作丧失意义。如当荧屏上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伴随高级皮鞋一起出现时,贝多芬及其乐曲的意义被消解了。
这种消解造成的后果是:⒈现实的失落。由于这些作品没有深度,只有形象,这就意味着形象把现实抽空了,终日浸泡其中的人,他自己也变成“空壳人”,他先是不想理解现实,然后是不会理解现实;⒉精神的失落。由于这些作品缺少精神产品的素质,其消费过量者就从精神家园里被放逐出去,成为精神上无家可归的游子;⒊人的失落,由于这些作品缺少人文价值,一味刺激人的生物欲望,人的本性就在无意义的文化消费中失落。
 (摘自童庆炳《隐忧与人文关怀》,载《文艺研究》1994年第1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