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繁荣群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9-22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市场经济与文化建设笔谈

  繁荣群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郭沫勤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群众文化事业的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乡基层文化网络初步形成,群众文化工作队伍不断壮大,群众性文化活动空前活跃。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群众文化事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遇到了不少新的矛盾,新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认识群众文化的地位、作用,如何进一步加强群众文化工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紧迫问题。
  充分认识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性
大力繁荣群众文化,是新形势的迫切呼唤。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广大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强烈。他们的审美情趣在发生变化,参与活动的热情不断高涨,参与活动的范围也在大大拓宽,渴望社会能为他们提供舞台和机会,以抒发情怀,展示自身的艺术才华和创造。群众文化工作,是以广大群众自我娱乐、自我参与、自我开发为主要形式进行的。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尤其是日益高涨的参与需要,群众文化无疑是一条主渠道。
群众文化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吸引力、渗透力的有效形式和载体。群众文化活动以其普及性、多样性和强烈的自娱性,吸引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热情参与。群众文化网络规模大,网点多,扎根于城乡基层,面向广大群众,文化馆、文化站、农村集镇文化中心、村和城市居委文化室、俱乐部、图书室、文化大院以及各种群众性文艺组织等,已成为群众最亲密的文化伙伴。广大群众自我娱乐、满足文化需要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过程。
同时,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是高文化经济,对于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群众文化在传播知识、传递信息、开发智力、培养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经济,需要“中介资源”的牵动来提高知名度,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客商。如近年来不少地方出现的各具特色的艺术节等,多是借助当地民间艺术、乡土文化的独特吸引力而形成的文化经贸盛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借助民族民间艺术的牵动效应。还要看到,民间艺术资源本身,也是蕴藏丰厚的待开发的经济资源。
  办好文化馆、站
文化馆、群众艺术馆、文化站是国家设立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它们是开展社会宣传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辅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综合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活动场所。目前,我国共有省、地、市群众艺术馆370个,县及大中城市区级文化馆2886个,农村乡镇和城市街道文化站4.6万多个。
文化馆、站要全面贯彻群众文化的方针任务,全面提高工作质量,真正成为当地群众文化的“三个中心”和“一个基地”,即群众文化的活动中心、辅导中心和培训、研究中心,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要根据不同层次群众的多方面需要,实行多方位服务;结合新形势带来的新特点,进一步充实活动内容,调整项目设置、改进辅导、指导方式,发展特色活动;大力抓好群众性业余文艺创作,使更多的优秀作品和优秀文艺人才涌现出来;进一步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运用多种文艺形式,宣传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生观和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生动活泼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当前,文化馆、站的改革要以提高工作质量为中心,以搞活内部运行机制和建立稳定可靠的经济保障为重点,以此带动整体改革。要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活动方式等方面,大胆进行探索和试验,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文化馆、站是公益性文化事业,担负着组织辅导群众文化活动等多项工作任务,地方财政投入仍是其主要的经费来源渠道。有些地方把文化馆、站等同于一般经营性文化实体,对其减少投入、甚至“断奶”的做法,与其性质、任务相悖,严重影响了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各地领导和社会各界应关心、重视文化馆、站,在经费投入、设施建设、队伍建设上予以重点扶持。尤其要采取有力措施,稳定、巩固农村文化站工作队伍,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国家“八五”计划要求的“县县有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
  进一步拓宽群众文化社会办的路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拓宽群众文化社会办的路子,多方面增加投入,增加城乡基层文化活动网点,符合我国的国情、国力,是繁荣群众文化的一条必由之路。
拓宽群众文化社会办的路子,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兴办文化事业的方针,形成政府办为主导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相结合的新格局。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调动社会有关部门、各行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会各个方面、集体、个人办文化的积极性。特别要关心农村文化户的发展,目前全国农村共有文化户23万多户,这是农村尤其是老少边山穷地区文化活动的一支重要的补充力量。
拓宽群众文化社会办的路子,就要把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摆到重要位置,加强引导和指导,促其健康发展。这些新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群众文化社会办大趋势的必然产物,也是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新的生长点。如城市社区文化,是城市居民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与受条块分割影响,社区内文化设施、文化活动不能适应需要,两者相撞击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不少城市在社区文化的建设实践中,打破条块分割的封闭状态,实现了文化设施、文化活动的共建共享,扩大了群众文化活动的覆盖面。
从群众文化社会办的方向出发,群众文化的资金应是坚持国家投资与社会筹资相结合。国家对群众文化的投资,应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并主要用于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的建设,开展具有示范性、高质量的文化活动,使国办文化事业,在当地群众网络中,具有最高质量和最高效益,发挥主导作用,把群众文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