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既咏亦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2-24
第8版(体育)
专栏:

  既咏亦叹
单凡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中国唐代诗人李太白是一位伟大的咏叹派人物。当人们读了他这首题为《将进酒》千古绝唱以后,立刻被那吞吐大荒,梦云惊断,气势磅礴的咏叹调所倾倒。
既咏亦叹作为文学中一种抒情的表现手法是中国诗歌的中流砥柱。咏叹派人物在创作诗歌时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把一件事物根据作者在创作时的心境变幻进行主观的夸张和渲染,让读者进入戏剧性的境界,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幻觉,如痴如醉,逍遥于理性之外,从而使文学作品获得更加强劲的艺术感染力。
纵观周韶华先生近几年的创作,主题大多是一些大山、大水、太阳神、远古文化之类。其动机主要是抒发他对远古文化的敬仰,对大千世界的留恋以及对人类使命的咏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在表现形式上采用了夸张和象征两种手法,这条创作主线给人以很深的印象。
构图是画家把要表现的主题转化为绘画语言的直接媒介之一。周先生要在作品中问天叩地,追寻大美,就必须有一种铺天盖地、天高地广的构图。因此他常将山峰顶伸出画外,或者顶在画线的上边,把树压在画底以上,山川浑厚,草木华滋,让人有“高山仰止”的感觉。为了强调画面的整体感、体积感和力度,他将自然景中的某一特定的细部拉出来进行夸张、放大,以小见大。小块景色通过画家的提炼以后,瞬间就变成了气势恢宏的大块文章。他有时也故意把画面塞得密不通风,使其产生一种张力,只在某一个角上露出一点点虚白,如心灵之窗,生机勃勃。
一个具有浪漫情调的画家总是着意通过颜色的魅力来抒发其内心世界的。韶华先生在作品中寄寓情感,咏叹今古,追寻真理,除了通过对画面构图的特殊处理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在画中强调他对颜色的主观意识,即一种象征意识。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他通过对颜色的主观夸张、提炼、比喻、强化等手法,把自然中缤纷的彩色协调在一个特定统一的基调之中。这种基调可以是红、是绿、是黄、是悲、是喜、是愤,给人一种童话、神话般的梦境,强化了画面的戏剧性和绘画意境的文学性的浪漫色彩。
他作品的标题,大多数是带有浪漫情调的。如:《追寻》、《火神》、《我醉天亦醉》、《月光下》、《今朝更灿烂》、《祥云》、《默念仰颜》、《太阳人》等等。所有这些标题的产生都是为了着重强调他对宇宙远古文化、人类命运以及个人生活的激情。归根到底是对这一切的咏叹。他咏的是华夏民族文化的灿烂,大千世界生生不息,生活的激流勇进。叹的是人类命运的坎坷艰难以及历史的庄严伟丽。在具体的表现方法上则以象征手法来抓住重点,塑造典型形象(物境),再进行史诗般的描绘和歌咏,使得画面意境情景交融,慷慨激昂。(本文作者现任德国汉堡美术学院教授)(附图片)
宇宙近处(中国画)周韶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