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再现中华民族的辉煌——记汉字印刷革命中的北大方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9-23
第1版(要闻)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

  再现中华民族的辉煌
——记汉字印刷革命中的北大方正
本报记者温红彦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为人类文明的传播服务了近千年。今天,毕升的后人们又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实现了汉字印刷技术的又一次革命。带领着覆盖全世界1/4人口的汉字告别铅与火的电子激光照排系统,无可争辩地被称为人类印刷技术的一座里程碑。中国人一步越过了西方现代照排技术40年的历史进程,稳执世界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牛耳。
从原理的突破、产品的研制,到形成产业和占领市场,北大方正塑造了一个完整的典型——中国人在新技术革命中团结协作、后来居上的可贵的典型。
进入90年代,中国印刷行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真正的技术革命。99%的报纸和90%的书刊,采用了中国自己发明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以发明活字印刷术著称的文明古国开始了新闻出版技术现代化新纪元。
这一切,始于20年前“文革”末期的北京和燕园,始于一项被命名为“748工程”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制定。
  高屋建瓴的战略决策
1974年8月,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和过问下,由四机部、一机部、中国科学院、国家出版局和新华社发起的“汉字信息处理技术工程”被列入国家科研计划。这个被称作“748工程”的计划含三个子项目,即汉字通信、汉字情报检索和汉字精密照排。
消息传到北京大学,一直关注印刷照排技术的青年助教王选立即向上级报告,主张采用数字化存储、字形信息压缩技术和小键盘字根编码输入方案,越过西方第一、二、三代照排机的发展阶段,直接研制第四代照排机——电子激光照排系统。王选当时病休在家,阅读了大量国外照排系统的有关资料,他坚信电子激光照排将为印刷业带来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北京大学决定按王选的建议开展这项研究,后被列入“748工程”,并在北大组建了“748工程会战组”,由无线电系、数学系、中文系的教师组成。今天在北大校园内,人们还常把北大计算机研究所习惯地称为“748”。这极富历史感的称谓,无疑是对参与这项工程的科技人员20年潜心耕耘的奖誉。
实现汉字电脑照排的最大困难,在于描述字形笔画所需的信息量极大。精确描述一个五号字,需要控制9216个点,存储一版报纸的点阵信息量将近5兆位。字形信息压缩和复原成为关键。到1979年底,北大“会战组”圆满解决了西方人为之束手的汉字字形信息存储难题,被命名为“华光”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主体工程在北大宣告成功。但是,由于当时的原理性样机全部采用国产元器件,运行可靠性差。原理先进,设备落后,这种状况使我国自行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经历了几乎被抛弃的风浪。
70年代末,国外的电子激光照排技术迅猛发展,一些大公司看好汉字印刷这覆盖全世界1/4人口的空白领域,已初步研制出汉字照排系统,我国有关方面决定引进国外技术。北大校长周培源教授拍案而起,痛陈利弊,请求中央支持我国自己的技术。
当时任国务院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的江泽民同志于1980年2月22日专门就此事给国务院领导同志写了一封亲笔信,信中说:“北大等单位对中文激光照排设备的研制,已有显著成效,技术接近成熟……应予积极扶持”,信中表示暂不考虑引进外国技术,并强调“各有关单位应和北大共同配合,集中力量,将这一项目搞得更加完善,开花结果”。1980年10月25日,邓小平同志看了用我国第一台样机排出的第一本书《伍豪之剑》(这本书是为纪念周总理而选定的),释卷批了四个字:“应加支持”。
领导人的决策,科学家的创见,为这场汉字印刷的新技术革命的成功开辟了道路。
在今天纪念“748工程”20周年的日子里,王选教授深情地说:“我敬佩我们党有一批懂科学的宏观决策者。”
    大协作中的主力军
在共和国45年的科技发展史中,集中全国力量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成功范例不胜枚举。“两弹一星”、大型物理实验装置、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大规模农作物优种选育等重大科技工程,都是作出宏观决策,集中人力财力,各方协同完成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何尝不是如此。
我国汉字信息处理系统的研制,是从60年代末清华大学着手搞汉字照排机开始的。到1975年,国内已有5家从事照排机的研制。尽管由于技术路线选择不当,后来有的停留在试排阶段,有的没有通过试生产的考验,但是正如王选教授所说,这些尝试都是我国照排系统研制上有意义的历史事件。在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实现突破和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北京大学、山东潍坊计算机公司、杭州通信设备厂、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经济日报社和新华社等单位长期合作,同舟共济,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长达20年的时间里,参与协作的单位还要加上不止一倍。仅北大一家,曾介入原理性样机工作的就有70多人。王选说:“尽管他们没有参加后续机型的研制,但在困难的初创时期所作的贡献,也应当载入中国印刷技术史册。”而北京大学“748工程会战组”被公认为大协作中的主力军。
1985年,北京大学与协作单位共同完成的华光系统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1986年该成果荣获第1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奖;1987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这一系统总设计师的王选教授获得印刷界最高荣誉——“毕升奖”和“森泽信夫奖”。
但是王选却说自己有一种负债感:“国家给汉字激光照排投资1000万,成果变不成产品,走不到市场上,得奖有什么用?”
怀着强烈的“国家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在学校的支持下,王选他们开始创办北大新技术公司,也就是北大方正。他们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边研制,边开发,边推广。很快,北大方正的年产值就达到了1亿元,在中关村名列前茅。在汉字印刷领域,他们从研究成果到产品都处在国际前沿:中文图文合一的彩报,是全世界第一家;中文页面描述语言(PostScriptLevel2),全国第一家;高档彩色系统达到电子分色机水平,世界领先……
如今的计算机领域是一个“残酷的世界”,在知识和产品更新上的竞争日益加剧,靠单枪匹马是无济于事的。方正每一代新产品都是几个研究室、很多课题组齐心协力的结晶。王选教授说:“20年来汉字激光照排若不发扬‘两弹一星’那样的协作精神,成果不可能转化为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百折不挠、势如破竹的方正精神
回顾我国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发展的历程,王选教授感慨地说:“从采用我的建议开始的那一天起,我们就上了一条好上不好下的船,近20年不得安宁,其艰难困苦是难以形容的。我们放弃了常人所能享受的很多乐趣,也得到了常人享受不到的乐趣。不仅自己上了船,还拖着一批人上了船,使他们累得苦不堪言”。
在1976到1979年的初创时期,他们突破了字形信息压缩和复原的关键,接着又要解决能作汉字校改的方案;要争取愿意协作试制的生产厂家,还要寻找敢于试用的印刷单位。特别是1979年前后,当时在总体设计上取得的某些优势,离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还差得很远。只有锲而不舍,不断创新,取得技术上的全面优势,才有可能最终在市场上取胜。这个过程中遇到的艰险,王选用了军事的语言,说是“九死一生”,松一口气就会全军覆没”。事物的发展总是辩证的,总是由弱变强,由落后转化为先进,所以在社会革命和技术革命中能够艰苦创业、开拓新途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正因为坚持和发扬了这种百折不挠的开拓精神,才有了后来北大方正势如破竹的气概。
今天,北大方正集团作为一个新兴的高科技集团产业,在全球的用户已达1.5万多家,累计产值已近20亿元,成为公认的全世界最大的中文电子激光排版公司,它的产品始终在世界同类产品中遥遥领先。20年来,汉字激光照排是迈着坚实的脚步,走向它辉煌的成熟期的。
——1979年7月29日,汉字激光照排机主体工程宣告成功,两年后原理性样机通过了鉴定。
——1987年5月22日,世界上第一张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整页输出的中文报纸在《经济日报》印刷成功,此举震撼了全世界印刷行业,外国人无奈地宣布,在汉字激光照排领域,他们将放弃与中国人竞争。
——1988年,推出领先于世界水平的报纸大屏幕组版技术,接着又是采编流程的计算机管理和新闻综合业务网络,它们将使编辑、记者进一步告别纸与笔。
——1992年1月21日,由方正研制开发的彩色激光照排系统使用成功,使《澳门日报》成为世界上首家计算机中文彩报,被誉为“新闻出版业静静的革命”。
——《人民日报》继1990年2月起全部采用激光照排之后,又于1992年9月16日,向全国22个代印点通过卫星远程传送版样获得成功,传送一版仅用两分钟,在世界上尚属首例。这一新技术就是方正开发的具有独特功能的、专门针对中文特点的“页面描述语言”,它预示着我国报业将进入一个全国联网、信息共享的新时代。
——1994年4月,方正掀起的“彩色革命”已渗透到我国报刊、书籍出版的各个角落,而且能将我国现有几百台传统的电子分色机改造成方正高档彩色照排系统。著名画家黄胄看着由方正高档彩色照排系统复制的他的国画《驴》,惊叹“这是科学家、印刷专家和国画家结合的杰作!”
方正集团总裁晏懋洵说:“以往人们认为,彩色印刷还是外国的好。方正彩色系统的最大优势就是国外彩色系统中所有的软件在方正系统都能使用,而且还能补偿国外系统的缺陷。方正彩色出版系统的商品化,标志着彩色出版领域外国公司独霸中国市场20多年的局面宣告结束!”在这场无硝烟的商战中,方正人赢了,中国人赢了!
王选说:“现在中关村流行一句:‘洋人进村了!’我看只有将自己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才能反过来保住国内大市场,这叫‘以攻为守’。”现在,方正的彩色照排系统不仅已打入美国市场,而且已打入彩色照排的发源地——日本市场。“中国人要起来竞争,不能在计算机领域一退到底。做人家的代理,倒卖洋货,当外国公司的小老板不是民族产业的发展道路。必须有中国人创新的产品,才能成为真正的大老板。”这是王选积20年体会所发出的肺腑之言。
高屋建瓴,团结协作,百折不挠,势如破竹,北大方正走过的路,是一条通向中华民族科技振兴的光明之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