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燕山石化谱新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9-23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燕山石化谱新篇
赵兴林任晨光
京郊房山,以“北京猿人遗址”而闻名。而今,就在遗址的北部山沟,崛起一座大型石化城。
看了“北京猿人”遗址,观北京燕山石化城,古今对比,别有一番感受。
漫步这座我国大型的石化企业,炼塔林立,管线纵横,十里油城,一片热土。而在这条腾飞的油龙中,炼油厂堪称燕化的龙头。
金秋9月,燕化炼油厂迎来投产25周年。25年来,企业累计实现利税141亿元,相当于国家历年对该厂投资的15倍。
燕化炼油厂原名东方红炼油厂。25年前,隆隆的开山炮声唤醒了这块沉睡的土地,中国人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设起来这座现代化炼油厂,几乎所有设备、仪表和催化剂都是地道的国货。东方红炼油厂曾一度成为向世人展示中国工业发展的“橱窗”。
随着时间的推移,燕化炼油厂设备陈旧老化的矛盾日渐突出,炼油厂一度步履维艰,但他们把目光投向了高科技,大胆地走出了几步“险棋”、“高棋”。近几年不仅消化了减利因素,而且所创利税额以年均4.12%的速度持续增长。
让我们把镜头拉近,一睹他们的风采吧:
镜头之一:把有限的资金用于第二套催化裂化的技术改造。炼油行业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催化一响,黄金万两。炼油厂的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能否提高汽油、柴油等轻油回收率。1990年以前,炼油厂二催化装置的催化剂跑损严重,一年损耗高达1080万元。厂长陈生华说:牵牛要牵牛鼻子,回收催化剂的关键设备旋风分离器的改造首当其冲。1991年5月,一台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旋风分离器投入使用了。催化剂损耗比原来减少了2/3,这项新技术应用于催化裂化装置,炼油增加掺重油工艺获得成功,从而实现了“粗粮细做”,近几年增创效益2.4亿元。
镜头之二:利用烟气余热发电成功。烟气机发电技术是80年代初国际上刚刚发展起来的一项余热发电新技术。燕化炼油厂技术人员敢为天下先,利用烟气余热发电成功,填补了我国节能技术的一项空白,而且年发电量相当于炼油厂用电量的1/5。
9年来,他们完成的科研开发项目先后获得一项国家级奖、21项部、市级成果奖,28项部、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仅技术改造一项就获得经济效益6.5亿元。
“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技术进步推动着燕化炼油厂的发展,也使“北京猿人”遗址这方古老的土地,焕发着朝气蓬勃的现代化气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