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苹果之城”“侃”街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9-24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世界见闻

  “苹果之城”“侃”街名
尹树广
对客居他乡的人来说,“行”恐怕是继“住”之后遇到的又一难题。身处全新的文化氛围中,若不了解周围的地理人情,乃至记住各种各样的街名,那就只好做一个深居广厦的“寓公”了。初到阿拉木图,对认路的感悟尤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阿拉木图的街名就像是一部哈萨克民族的“百科全书”,沿街信步,会不知不觉地踏入“马背民族”多彩的历史殿堂。
阿拉木图位于阿拉套山脚下,哈语意为“苹果之城”。乍一结识这座城市,第一印象便是满眼醉人的葱绿。炎夏时节,中亚大地虽赤日如火,但“漫步苹果城,悠然见雪山”的景致却使人的心顿时爽快了许多,难耐的暑气也仿佛溶入到皑皑的冰峰雪岭之间了。
阿市的布局较规整,街道多呈东西南北走向,“按图索骥”并不费事,但要熟记街名并了解其掌故,却需费番心思。
“阿布赉汗”大街首先引起了我的兴趣。该街贯穿市中心,是沟通南北的干道之一,市政府和中心百货商店就坐落在大街的两侧。兴致勃勃地寻问当地人该街街名的出处,得到的回答却不尽如人意。于是乎,只好遍访市内的大小书肆直至书摊,搜寻有关书籍。原来“阿布赉”是哈萨克历史上最有名的“汗”之一。“汗”,即古时哈萨克各玉兹(哈自西向东分为小、中、大3个玉兹国)的统治者。“阿布赉”(1711—1781年)是中玉兹的汗。18世纪下半叶,他领导人民英勇抗击了准噶尔蒙古贵族的入侵,使哈萨克民族转危为安。在他当政时期,中玉兹与我国保持着十分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哈萨克草原的马牛和骆驼被源源不断地运来,满足了清政府在新疆地区屯田戍边的需要。
“阿拜”大街和“托列比”大街是贯穿东西的两条主要干道。阿拜是哈萨克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他虽生于殷实的封建主家庭,却“常闻民间疾苦声”,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孩子们冻得半死没火烤,
窗外的风雪不停地咆哮,
如果谁家有羸弱的老人,
苦难的日子可乍样煎熬。
明年是阿拜诞辰15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一年宣布为“阿拜年”。哈萨克斯坦人民将隆重庆祝这一日子。
“托列比”则是哈萨克历史上一位大名鼎鼎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比”是哈萨克氏族社会统治阶级的一个等级,是哈玉兹社会中的执法人员,负责处理民事和刑事案件。因为“比”的手中握有国家很大一部分权力,经常为“汗”出谋划策,所以被视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托列比”(1663—1756年)是大玉兹塔乌克汗时期最重要的一个“比”,他为建立统一的哈萨克汗国、强化中央集权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三玉兹统一时期,他司国家最高仲裁人之职,被称为“大比”。
阿拉木图的街道绝大多数以哈萨克历史名人的名字命名。除了以历史上有名的“汗”、“比”和“巴图鲁”(意为勇士)的名字命名外,还有以文学家、阿肯(即弹唱歌手)等名字命名的。在我所住的苏维埃区,就有一条阿乌埃佐夫街。阿是哈最著名的现代作家,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现驻华大使阿乌埃佐夫先生的父亲。江布尔街则是以哈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位阿肯的名字命名的。
尤令人感兴趣的是,许多苏联时期以革命者名字命名的街道并未改名,如市中心地段的列宁大街、富尔曼诺夫大街和夏伯阳街等。在同一位就职外交部的当地朋友谈及此时,他毫不掩饰地说:“长达70多年的苏联时期毕竟是哈萨克斯坦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哈萨克人对自己的历史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这位朋友还介绍说,哈1991年独立后,阿市大约有40%的街道更换了新名。政府希望通过更改街名,唤醒哈萨克民族的自觉意识,使其了解并记住本民族的历史。
走在“苹果之城”浓荫蔽日的小街上,耳畔会不时响起从路边院落里传出的鸡鸣、狗吠或羊叫声。这不由使人联想起哈萨克民族昔日那段“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