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肉·蛋·奶: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2-25
第2版(经济)
专栏:回顾与前瞻

  肉·蛋·奶:
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
本报记者江夏
读者中但凡上了点年纪的人,大都不会忘记过去“胃亏油”、“胃亏肉”的日子。那时候,捏着肉票、肉本也得货比三家——挑肥的买,连吃肉带熬油,要不然每月限量供应的那点肉还不够塞牙缝的。由于全国支持首都,北京的供应好于各地,于是在北京火车站,外地人手提肩挑大包小包的肉登车出京便成了当时的一大景观。这些今天听起来像是笑话,可它却是我们许多人亲身经历的历史真实。
1978年,我国肉类总产量为856.3万吨,人均占有8.9公斤;蛋类总产量为234万吨,人均占有2.4公斤;奶类总产量为97.1万吨,人均占有1公斤,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种状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得益于党的好政策,特别是80年代初承包责任制在畜牧业的推广和1985年畜产品价格的放开,我国的畜牧业大步流星连登新台阶,持续以10%的速度递增达15年,从1991年起,肉类和蛋类的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世界上每增加一公斤肉和蛋,就有一半以上是中国增长的。
现在,我们随时可以买到新鲜的猪肉,而且肥瘦由人、部位任选;在肉类中,牛、羊肉的增长更为迅速。过去少数民族才能配给的羊肉,如今随着火锅的时兴,从北方涮到南方。80年代中期才开始大批量生产的肉鸡,去年的年产量已达到500多万吨。预计1993年人均占有肉类32公斤左右,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蛋类9.3公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人均占有奶类5.1公斤,这项指标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依我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及饮食习惯,供需已基本平衡,满大街的鲜奶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奶制品随买随有。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人均占有肉、蛋、奶水平如此大幅度的提高,是在人口年均增长1500万以上的同时实现的。在那一串数字的背后,是广大农牧民生产积极性的迸发,是一大批生产基地的建立和现代化加工企业的崛起。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目标是:调整畜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继续追赶世界先进水平。(附图片)
下图为现代化鸭场一角。(农业部畜牧司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