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如何演好毛泽东形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9-24
第8版(周末)
专栏:中原奇安特杯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选评征文

  如何演好毛泽东形象?
李西岳
毛泽东作为东方巨人,以其独特的魅力与风采影响了一个时代,以至若干年后,人们仍然呼唤着这个响亮的名字。于是,毛泽东就有了另一种形式的复归——银幕上。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重庆谈判》、《秋收起义》、《井冈山》相继上映,三部影片中的毛泽东分别由古月、王霙、王震扮演。与其说是三部影片在领袖百年寿辰各献厚礼,倒不如说是三位特型演员在特定的时空中登台“较量”:究竟谁来全方位地演好毛泽东?
从外型上看,古月最像中年毛泽东,这是观众所推崇的,不仅形似,在神情和气质上,古月也能比较恰如其分地传达毛泽东这位伟人的潇洒和儒将的风采以及诗人的浪漫,这些特点在《重庆谈判》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如毛泽东与老对手蒋介石心照不宣的“握手言和”,清晨闲步与蒋不期而遇的表面寒暄和心理角逐,与民主人士谈古论今的浪漫洒脱,离渝演讲时的慷慨激昂。无论是形态动作、音容笑貌乃至心理刻画情绪展示,古月的表演可谓以假乱真。但细细品来,觉得古月还是古月,与一个博大精深、才智横溢、性格极其明显、情感极其丰富的毛泽东,毕竟有着相当的距离。重庆谈判时的毛泽东,还没有指挥三大战役的成功杰作,还没有创造天安门城楼的辉煌大典……也就是说他的领袖风采和伟人气度还没有形成被人们所熟识的模式。古月的表演不仅给人一种儒雅有余、英气不足之感,也忽略了毛泽东当时所处的背景、环境和地位,举手投足的习惯动作过分地“领袖化”而使自己的表演陷入一种无形的束缚。另外,毛泽东在谈判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伟人的睿智,那种超人的洞察力和非凡的驾驭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准确的把握,因而,使特定环境中的毛泽东形象失去了应有的真实感和历史感。
王霙的五官洋溢着英气,神情中透露出自信,外型上很接近青年毛泽东。王霙的戏很放得开,过去人们看到的毛泽东形象都是身躯伟岸,举止不凡,而王霙扮演的毛泽东却是衣衫不整。他躲在草丛中面对敌人戳来的刺刀直冒汗,走起路来一瘸一拐,鸣枪为阵亡的战友送行时对天怒喊。王霙把一个秋收起义失败后一时找不到出路、最后把队伍拉到井冈山的毛委员,刻画得淋漓尽致。从形体表演上,王霙比古月更洒脱、自然、流畅,但却没有古月表情的细腻与深邃,更缺乏准确与成熟,因而使人物形象削减了深度和力度,也使毛泽东之初的领袖英姿失去了特有的光彩。
与古月、王霙相比,王震是扮演毛泽东的新面孔,他把毛泽东演得奔放泼辣,无拘无束,但外型上距毛泽东甚远,表演上也不乏粗糙与雕琢。因刻意追求毛泽东的个性化而手舞足蹈乱发脾气,因竭力渲染毛泽东的人情人性而无端地落泪伤感。可以说,王震的形象塑造还有不小的差距。
塑造毛泽东的英姿和风采,是领袖人物中最难的一个,让一个真实的历史的毛泽东走入人民的心中就更难乎其难,这是因为人们对毛泽东多年仰视形成了思维定势。毛泽东的特殊性格、充满传奇色彩的生命过程和极其复杂的感情经历,让演员们重新实践一次是不可能的,但从毛泽东身上得到一种灵魂的净化、情感的升华,从毛泽东身上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吸取一种思想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把丰富的毛泽东化为自觉,则是通过演员自身的努力而能够成为现实的。前苏联扮演列宁的特型演员史楚金,为什么死后全国下半旗,不就是他把心血精力乃至生命都交给了“列宁”吗?这该是古月们仿效之楷模。
毛泽东走上银幕给中国电影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然而饰演毛泽东的演员过多,使观众眼花缭乱。谁来全方位地演好毛泽东呢?观众们拭目以待。
             (作者单位:北京军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