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十年播种自有收获——有感于北京市少年儿童民族器乐比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9-24
第8版(周末)
专栏:周末谈

  十年播种自有收获
——有感于北京市少年儿童民族器乐比赛
安地
每年的暑假期间,北京市都举办一次少年儿童民族器乐比赛。今年举办的是第10届,规模胜似以往,参赛的小选手们的演奏水平也今非昔比,令人刮目。
知内情者深感10年来这项事业进展至此着实不易。组织者的艰辛、寂寞及所需毅力,难为外人道。即使今天第10届比赛获奖的小乐手们可以在音乐厅“登堂入室”,令民乐界的大师、泰斗们啧啧称赏,也依然远远抵不过某位歌星结婚、生孩子引起的“轰动效应”。难能可贵的是,参与其事者大都有种明智的心态。他们知道社会风潮常常是十分热闹中夹着几分盲目,而真正教益后人的文化建设工作往往是寂寞的。
10年前,当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开始明显改善时,不少家庭便考虑让子女受些美的教育,音乐教育乃是其一。直到今天,家庭购买钢琴的热潮方兴未艾,而各种为少年儿童开设的小提琴班、电子琴班、手风琴班也层出不穷。应当指出,那些送子学艺的家长们大都不指望孩子长大后靠吹拉弹唱安身立命,惟愿他们能从小掌握一点艺术技能,增添点艺术涵养。这一点不失为明智。然而,对于有几千年悠久历史传统的民族艺术形式,如戏曲、民族器乐等,人们的兴趣日减。尽管买一架钢琴、电子琴的钱可以买十几件甚至几十件二胡、琵琶之类的民族乐器,依然有许多家长节衣缩食地为孩子置办“洋大件”。并非一定让孩子只许学民乐而杜绝西乐,从提高音乐素养的角度来说,学西乐与学民乐也并无牴牾,然而毕竟是中国人,如果这一代孩子们当中,能鼓捣两下洋家什的“二把刀”比比皆是,能操起琵琶、二胡来段《十面埋伏》、《二泉映月》的却凤毛麟角,这现象就堪称一种文化隐忧了。
在一个文化上日渐走向开放的时代,人们对外来文化表现出一时特别的热情也是正常的,但人们不应忘记,追求文化教养的最终目的,是使我们自己和下一代能有一种健全、高尚的文化品格,而这种健全的文化品格首先得充盈着自己母体文化的血液。一位留学海外的朋友讲过这样一件事。他的几位同学在一次聚会时,有人用钢琴弹了一曲《致爱丽丝》,尽管也算熟练流畅,外国朋友不觉稀奇;当有人拉了一段《二泉映月》,那独特的哀婉幽怨情调却令外国朋友十分感动。这不仅是一种新奇效果使然,而是因为那曲调蕴含的文化格调是中国人独有的,是融入血脉的。
对于内心世界尚处空白的孩子来说,如果单单为了丰富他们的文化艺术教养,与其强使他们学点似懂非懂的西洋音乐,真不如让他们在学点民族传统艺术的同时,多多少少了解一些与之相关的古典文学与历史常识。毕竟后者才是他们将要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母体。在接触外来文化的皮毛之前,还是先发育自身的文化骨骼更要紧。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忧患意识,由北京市少年宫、北京普教音像出版社和北京日报、北京音乐台及民乐界有关人士组成的一班人,10年来筚路蓝缕、矻矻以求地坚持着每年举办一次少年儿童民乐比赛,冀图以此增进社会上对少儿民乐教育的关注和重视。这不仅仅是为了让下一代能从民族艺术宝库中汲取营养,同时也为了使民族音乐艺术的传统在下一代人心中埋下种子扎下根,进而一脉相续,代代相传,弘扬光大。他们的努力尽管艰苦且鲜为人知,但是卓有成效。参加比赛的人数由最初的总共58人、3种乐器,发展到今天已有14种乐器1000多人。10年来,共有近5000个孩子参加比赛,50多人走上专业从事民乐的道路。这些都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基础已经打下,在整个社会,在成千上万的孩子心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