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保一方平安——苏州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9-25
第1版(要闻)
专栏:

  保一方平安
——苏州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见闻
《长安》杂志记者罗先明本报记者吴恒权
多少世纪以来,苏州大地以无与伦比的自然条件获得“人间天堂”的美誉。如今的苏州,却以迅速发展的经济和安定祥和的社会秩序而闻名于世。
    (一)
波渺渺,柳依依的苏州并不是天赐的富足安宁之地。看看80年代初期苏州市北边的一个小镇即可窥斑见豹。
1980年,这个3万多人口的杨舍镇,打架斗殴、流氓滋事,偷盗抢劫案件时有发生。小镇东面有座巴掌大的小桥,名曰“新风桥”,是行人进镇必经之道,却因流氓昼伏夜出,被群众愤怒地称之为“歪风桥”。1983年全国第一次开展严打斗争期间,这个小镇就有120人被逮捕。
当年杨舍镇的治安秩序,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反映苏州农村的治安状况。1983年,苏州市犯罪率高达万分之十点零一。城郊寒山寺的古钟,发出的是沉闷之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回荡在姑苏城上空的钟声越来越激越。苏州人民在实行农村承包责任制,兴办乡镇企业的同时,他们自觉地意识到: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经济就不能持续发展。
让我们再来看看杨舍镇的作法。
杨舍镇经济进入新的起跑线后,镇党委、政府就制订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9条措施,其中包括组建23支治安联防分队,新配28名调解人员,实行民警包干责任制等,从而使案件明显下降,受到江苏省公安厅的表扬。在总产值首次超过1亿元的1985年,该镇提出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决心争创省级“文明镇”。1993年,该镇的总产值达31.5亿元,社会治安明显好转。省、市、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的光荣匾,高挂在该镇洁白的墙头。
    (二)
什么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根本措施?苏州市委、市政府的回答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没有一个坚强的基层政权组织,任何良好的愿望和措施都只是一纸空文。
宝贵的经验来自沉痛的教训。昆山市张浦镇金家庄是一个不足900人的村子,竟有62人因盗窃国家和集体资产而触犯刑律。
昆山市委、市政府在派出工作组对金家庄村进行重点整治的同时,举一反三,排查出25个基层组织软散的重点村。昆山市的领导惊讶地发现,凡属基层政权组织丧失战斗力的地方,那里的社会治安秩序必然混乱。他们在长达半年多的重点整治中,将25个村的领导班子分别进行了调整,从而迅速扭转了社会治安秩序严峻的局面。
苏州市委立即在全市推广昆山对25个重点村进行整治的经验,要求其他县市对基层组织的状况进行一次调查,对后进村进行重点治理。
1985年初,当一些地方和单位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尚未提到议事日程时,常熟市浒浦镇却挂出中华大地第一块“乡镇综合治理办公室”的牌子。消息传开,苏州市委责成市政法委员会派人到浒浦镇实地考察后,立刻决定在全市推广浒浦镇的做法,全市普遍建立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常设办事机构。到1991年底,全市183个乡镇(街道)都成立了“综治办”,400余名不吃“皇粮”的专职人员忠于职守,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苏州市各级党政领导都尝到了建立乡镇“综治办”的甜头,因而他们不惜力气。太仓市从1990年起,每年对“综治办”专职人员集中培训一周,每两月听取一次综治专职干部汇报工作。为了使乡镇综治骨干力量相对稳定,1994年初,苏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将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事机构正式列入机构序列,并配备一定数量的编制。
只要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需要,就勇于探索。这就是苏州人的气魄。目前,苏州一些经济发达的“亿元村”,也因地制宜挂起“综治办”的牌子。
  (三)
几年前,昆山市委、市政府针对当时各单位的财务室疏于防范、频频发生盗案的状况,在全省首创“六合格安全财务室”活动,以促进人防、物防、技防各项措施落实。凡没领到由公安、财政等部门联合颁发的“合格证”的,银行可拒绝付款。
接着,吴县、昆山又推出对已发案件“三不放过”的举措:案发原因不查明不过放;有关责任人不查处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
吴县和昆山的做法很快得到苏州市委、市政府首肯。现在,“三不放过”的做法已在全市普遍实行。
吴江市在严密防范方面另有新招,叫作“一管四防”:即全面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建立镇防、厂防、村防、户防网络。该市从1993年以来再未发生保险柜失盗案件。
在苏州各县、市,你追我赶、争创一流的社会治安热潮中,一个覆盖苏州全市的群防群治网络,一年比一年缜密,一月比一月完善。
今年4月6日凌晨,在昆山境内,当犯罪分子陈某驾驶的拖拉机疯狂地朝治安联防队员直冲过来时,那情形自然是够紧张的。陈某驾着偷来的拖拉机连闯两关,联防队员们仍紧追不舍。天色微明,犯罪分子眼看插翅难逃,才不得已弃车逃窜。联防队员们在麦田、油菜田细心搜索,终于将陈某生擒。
这不过是苏州市1400余支、7300余名农村专职联防队员勇斗歹徒的一朵浪花。这支队伍破获的刑事案件占全市刑事案的60%。难怪苏州各级党委、政府对他们如此器重,仅吴江市每年用于这支队伍建设的费用就逾1000万元。
在苏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更值得一提的是,各市、县在乡镇建立的“110”报警系统。随着经济的发展,1993年10月,屡有创新的常熟市投入50万元,在虞山镇组建大中城市才有的“110”报警中心。从报警到巡警赶赴现场,一般不超过10分钟,有的仅用两三分钟。虞山镇“110”报警中心建立后的头5个月,接警500多起,由此破获各类案件169起,查获违法犯罪人员487名。1994年5月,吴江市投入400余万元开通范围更广的“110”报警系统,将全市23个乡镇都串连起来,有效地维护了治安秩序。
目前,苏州各市县相继投放大量人力财力,组建“110”报警中心。一个纵横交错、遍及城乡的现代化高速反应系统,正在苏州形成,为维护人民的安宁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凡是到过吴江市盛泽镇的人,除了对那孔雀开屏般的丝绸市场留下深刻印象外,一定还会记得那一栋栋清洁宽敞、秩序井然的外来工宿舍楼。其实,这样的宿舍楼在苏州到处可见。吴县甪直镇干脆建立了外来工公寓,作为镇政府的资产,免费供外来工使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苏州的外来工已逾40万人。热情而善良的苏州人对他们张开双臂,把外来工看作和自己享有同等权利的朋友,尽可能提供各种福利条件。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制订各种必要的管理措施,如登记发证制度、治安责任制度、私房出租管理制度等。这些严格而合理的制度有效地防止了外来人员违法犯罪的发生。绝大多数外来人员视苏州为“第二故乡”。张家港市的外来人员中还有不少人在该市入团、入党,当了班、组长或车间主任、正副厂长。1993年太仓市陆渡镇2000余名外来人员无一人犯罪。
1200多年前,大诗人李白于苏台览古,留下诗曰:“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倘若他知道1993年的苏州国民生产总值达500亿元,在1978年的基础上翻了四番多,雄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五位,且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一定会挥毫写下更加动人的诗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