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华西,中国农民的骄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9-25
第2版(经济)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

  华西,中国农民的骄傲
本报记者孙健
华西,0.96平方公里,江南水乡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但华西人却在这袖珍般的土地上,描绘出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壮丽画卷。
村西,绿树簇拥巍巍烟囱、排排厂房;村中,空中商业长廊宛若游龙;村东,红瓦白墙别墅式的住宅楼掩映在香樟浓荫中;村南,平展展的农田,稻浪滚滚……
李鹏总理1992年5月来华西村视察后,欣然命笔:“华西村,中国农村的希望所在”。
  社会主义富华西
 1993年3月3日下午5时15分,是华西人兴高采烈的时刻。50辆“大众捷达”轿车浩浩荡荡地驶进了华西村,这是华西村订下的250辆轿车中的第一批。从此,中国农民有了第一个“轿车村”,华西农民成了中国第一批“轿车农民”。
到今年8月,华西组织300余名农民去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香港自费旅游。当人们参照美国、日本或亚洲“四小龙”来比较先进落后的时候,华西农民会潇洒地扳着指头告诉你两件事:华西人均住房面积超过了日本;华西人均拥有轿车超过了新加坡。
记者信步来到村东头的张仁龙家。一辆崭新的红色“捷达”停放在车库里,一辆高级摩托车停放在门前,主人家装有两台壁挂式空调,客堂中间长条桌上放着一张李鹏总理与主人等合影的大彩照,笑意溢满画面。
客堂后边的灶间,土灶与煤气同室。主人告诉我们:“平常用管道煤气,有时外国人住家里好玩,才用柴草焖锅乡下饭请他们吃”。漱洗室里有搪瓷大浴缸、抽水马桶、全自动洗衣机,龙头一开就是村里集中供应的冷热水。二楼三楼的卧室、会客室地上铺地毯,室内的装潢和摆设,再也找不到昔日农家的痕迹。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家家户户都是这样”。陪同的小沈颇有几分得意地说:“不同的只是,穷一点的家庭5万元存款,富一点的50万元存款。”
华西,向对中国农村怀有浓厚兴趣的外人打开了一扇“充满吸引力的神圣之窗”。村党委书记吴仁宝说:“人们可以从这儿看到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和正确”。1961年建村以来,华西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生活日益富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华西的经济发展每年以翻番的速度递增。目前,华西拥有13个分公司,38家企业,形成了纺织、机械、冶金、化工等六大工业体系。1993年,三业总产值已达到10.55亿元,利税总额1.22亿元,固定资产3.5亿元,自有流动资金1.25亿元。
    艰苦求实创新业
华西的富裕,华西的巨变,是勤劳的华西农民实实在在地干出来的。当年,华西村由12个最穷的生产队组建起来,集体资产仅有2万元。33年来,华西人在老书记吴仁宝的带领下,实事求是,艰苦创业,使华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华西人60年代是苦干,在困难最大的时期,制定了15年发展规划,靠吃萝卜、红花草,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70年代大干。他们头昏肚痛不算病,腰酸肩痛不松劲,硬是拚出了一个全国农业生产先进典型。80年代实干加巧干。他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好党的富民政策,高效率、快节奏地发展集体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华西。村长吴协东告诉记者,华西干部、群众不讲8小时,没有星期天,忘记节假日,33年如一日。他说:“我们的家底不算富,历史决定我们这一代人要多付出!”
大干社会主义不是蛮干,华西人坚持在华西“特色”上做文章。早在六七十年代,在“以粮为纲”的时期,华西就偷偷地办起了第一家五金厂,当年收入5万元,等于当时5年农业生产利润的总和,同时也为华西今天的村办工业点燃了一把火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华西走上了改革的道路,大胆调整产业结构:全村600亩田由7名种田能手集体承包,其余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上去。
1985年各地掀起一股“毛纺热”,村里准备圈出60亩地,投资2500万元上一个粗毛纺厂。但他们反复权衡,觉得资金、技术等条件尚不成熟,就决定“退一步”,砍掉了这个项目。3年后,华西经济实力壮大,毛纺产品市场好转了,他们就抓住机遇,一鼓作气,上了万锭精纺毛纺,规格、档次、水平都比原计划的高,产品、市场都比原来的好。
华西人有一个曾引以为自豪的口号,就是既无内债、又无外债,完全靠自身积累发展集体经济。1992年,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谈话后,他们又加深了对“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理解,果断决策,由多年来依靠自有资产经营转变为敢于负债经营,加速经济发展的步伐,去年新上的一批项目,总投资达1.5亿元,现在多数已投产,取得效益。
    华西精神的写照
走进华西村,主建筑物上“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的巨大条幅会立即跃入你的眼帘,这“六爱”是华西人精神境界的写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华西仅60多名党员,现在发展到157名,1985年建立了党总支,1989年7月1日,成立了村党委。华西党组织的力量在集体经济大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实和提高,集体经济的发展又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号召力。
华西建立了中国独家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专门抓精神文明建设,举办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轮训班,形成了家家学法、人人守法的良好风气,全村出现了无赌博、无迷信活动、无刑事犯罪和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的新风貌。
华西人永远不会忘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就没有文明富裕的新华西。华西过去为国多缴爱国粮,多售爱国猪;现在是多缴爱国税。近三年,华西人均上缴国家税金3.4万多元,今年1至6月,华西上缴国税2549万元,人均1.7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0.8%。
“一家、一村富不算富,家家村村富才算富”。华西富了,不忘左邻右舍,不忘革命老区。今年3月,华西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免费举办第一期贫困地区干部培训班,来自甘肃、宁夏、陕西、山西的100名乡镇长在华西接受培训。同时,华西还制定了一揽子计划,在2000年以前帮助贫困地区扶贫10万人。华西采取以干代培的办法,让贫困地区的农民到华西一边打工一边接收培训,华西给予报酬,这些人在华西学到了一定的技能,有了一笔钱后回去再在本地发展。
近几年来,华西先后拿出3000多万元,扶持省内外一些乡村发展集体经济,帮助选上项目20多个,培训各种技术人才数百人次,为多家单位担保借款1000多万元。1988年,年收入仅几万元、十几万元的经济弱村——三余巷村、前进村、华明村,通过华西的扶持和帮助,现在年收入已分别达到178万元、398万元、500万元,一跃进入了江阴市骨干村的行列。
对华西人来说,并不是华西富才爱华西,过去为粮食打翻身仗,开沟挖渠,平田挑河,插秧比赛,哪样都不愿落人后,甚至打篮球也要争第一。华西人正是在自己的变化中,认识了共产党,认识了社会主义,才更加珍惜华西的今天。“六爱”是华西人的精神支柱,吴仁宝就是“六爱”的标兵。在他的带动下,尽管村干部中不乏一年挣几十万的能人,但他们都踏踏实实地为建设华西而奉献。他们为一个“没有贫困户,没有暴发户,家家都是超万元户”的华西而自豪。
华西人30多年的奋斗历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社会主义就是让大家富,依靠集体才能保证共同富,物质精神两富有才算真正富。这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光明之路,这就是中国农村的希望之所在。
压题照片陈旭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