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小榄:十五年圆了“城市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9-26
第2版(经济)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

  小榄:十五年圆了“城市梦”
本报记者郑德刚
在美丽富饶的珠江三角洲,一片片拔地而起的新城,改写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这片沃土的风貌。而这些城镇的建设者和主人,却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地处广东中山市的古镇小榄,正是在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悄悄地走出田埂,叩开了车水马龙、霓虹耀眼的城市生活之门。
一个秋雨绵绵的日子,记者造访了小榄镇。
小榄镇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平原,北临西江,南望大海,全镇面积49平方公里,人口约14万。沧桑岁月给这块土地披上了厚重而陈旧的外衣。男耕女织、鸡犬相闻的乡土生活气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弥漫在人们狭小的生活空间。
然而,如今的小榄已今非昔比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把小榄镇的新城区与旧城区紧紧相连。小榄镇深涌村村口那座漂亮的仿古牌楼,就坐落在小河边。跨过小石桥,走进村中的街巷,整洁漂亮的小楼,衣着入时的人流,川流不息的车辆和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嬉戏声以及老人们悠闲的步履,家庭主妇提着菜篮子讨价还价时的表情,都很难用一个“农”字来形容。
记者踏进深涌村的文化娱乐活动中心。这是一座刚刚完工的现代化大型建筑,是村民开会、娱乐的场所。村长张炯福把我让进他的办公室。他介绍说,深涌过去只是一个纯农业型的村,农民的日子虽过得去,但谈不上富裕。村里人虽羡慕城里人的生活,但可望而不可即。农民进趟城都要低着头走路,怕人瞧不起。改革开放了,中央给了富民政策,我们合计一下,首先从办乡镇企业入手。靠仅有的几百元办起了一个手工小作坊。15年了,小作坊变成了大工厂。现在,我们这个只有390多口人的村子,一年仅工业产值就有5000多万,明年要达到一亿!今年村里人均收入有5000多元,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集体经济壮大了,现在村里仅厂房就有1.5万多平方米,劳力绝大部分都到村里的工厂上班,土地交给少数懂行的人种。富裕了,城里人有的,我们都有。这些年我们建了学校、幼儿园、敬老院、花园、运动场,还花了300多万元盖了娱乐中心,家家户户住进了楼房,家里能有的都有了。
“过去村民拚命‘农转非’,现在已经转‘非’的又整天缠着要转回来。时代不一样了,当农民照样扬眉吐气。”张炯福的话充满着自信。
告别深涌村,已近黄昏。沐浴在夕阳中的村庄轮廓愈显清晰:70年代的砖房、80年代的楼房、90年代的西式洋房。正是下班时间,村庄里熙熙攘攘,打赤脚的老人、穿皮鞋的年轻人和蹦蹦跳跳甩着运动鞋的少男少女们,使小小的深涌村充满了生命感。一串串骑着摩托车的后生姑娘风驰电掣扑面而来,又绝尘而去,消失在那一条条深深的街巷中……
在小榄镇,像深涌村这样家底的村庄可谓比比皆是,是工业化带来的飞跃,使成千上万的农民的生活日益贴近城市,汇入了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的轨道,也享受着城市生活的温馨、旖旎和色彩。
小榄自古便是珠江三角洲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但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条件下,生活在这里的绝大部分农民同城镇的关系,只能是一种简单的、原始的交换关系。他们向往城市,而城市却排斥他们;他们愿意去城里逛一逛,但他们在心理上同城市似乎有无法逾越的鸿沟。久而久之,他们也排斥城市。
然而,改革开放却给小榄的农民提供了一个拆除这种篱笆的机会。工业化的出现又成了城市雏形的催化剂。很多农民就在自己家门口,圆了多年未圆的“城市梦”。
改革开放以前,小榄人尚不知现代工业为何物。仅仅十几年的时间,一个现代化的工业群已平地而起。小榄目前已拥有集体工业企业580多家,每年的总产值达40多亿元;另有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数百家。庞大的工业群,为人均只有几分土地的小榄农民提供了更大的舞台,也为他们走向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小榄镇党委办公室主任李德明介绍说,小榄现在只有3%左右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而每年创造的纯农业产值仍达上亿元。土地和劳动者的重新优化,使土地和大批农民又一次获得了解放。“过去好像人多得不知干什么,现在本地人早就不够用了,还从全国各地召了7万多劳工,他们大部分也是农家子弟,有的还在这里成了家,算是彻底跳出了‘农门’,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日子:上班、下班、买菜、烧饭,进商店逛公园。”
其实,所谓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的最大差别,还不在于生活场所的变迁和物质的拥有程度,也许是某种心态吧,或者是一种感觉什么的。为了寻找它,记者在旧城整整转了两个晚上。
旧城的几个主要商业街确实繁华,一样的灯红酒绿,一样的沸沸扬扬,走在其中却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在小榄大厦一楼大厅里,一位抱着小孩的大嫂对记者的提问似乎不屑一顾:“有没有搞错呀,农村怎么了,城里又怎么了,我就是农村户口,可一般的有城镇户口的还不如我。在农村的实惠更大。”好快的一张嘴。
街头一家卡拉OK厅门前,几个年轻人算给点面子:“没什么不同啦,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不种地就打工,业余时间出来玩玩,或看看电影、电视什么的,很正常的嘛。”
在一条小路的拐弯处,一阵阵喧笑声吸引了我。顺着声音走进一座大宅院,一看,只见一间足有三四百平方米的大堂里,黑压压坐着200多六七十岁的老人,正兴致勃勃地打麻将、下棋或聊天呢。听介绍,才知这里是村里办的“老人乐园”。他们绝大部分是拿退休金的农民。
同不失古色古香风貌的小榄旧城相比,她的新城部分现代化色彩要浓得多。放眼望去,那宽阔整洁的街道,川流不息的车辆和一座座充满现代气息的大厦,在时隐时现的夕阳映照中和一江秋水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好一派都市风光!
新区的面积有6平方公里多,是小榄未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作为广东省规划建设试点镇,新区的成败关系重大。为此,小榄镇的规划者和决策者们,为他们未来的家园,为了这座属于新一代的农民的城市,煞费苦心地工作着。目前,日供水20万吨的水厂、3.8万千瓦的电厂、总容量4万门程控电话的邮电局和可供1万户使用的煤气站等工程,已相继投入使用。为了搞好前期建设,小榄人在6平方公里面积内平均每平方米填的砂土就有1.5米厚。这要付出多少劳动和汗水啊。
小榄镇只是珠江三角洲这片热土上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小榄镇,代表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附图片)
图为小榄镇银菊花园住宅区。
张永斌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