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钢铁的脊骨——记鞍钢对共和国的奉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9-27
第2版(国庆专页)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

  钢铁的脊骨
——记鞍钢对共和国的奉献
本报记者段心强
全面质量管理创始人、日本著名学者石川馨这样讲道:“我吸取‘鞍钢宪法’的精华,创造了自己的管理方法。”
德国著名的西蒙斯公司自动化部总裁格拉埃斯赞扬说:“中国创造出一个‘鞍钢速度’,使我们也望尘莫及。”
从1949年到1994年,鞍钢向国家提供了——
钢2.26亿吨,铁2.22亿吨,钢材1.45亿吨。
从卷起红云的核裂变装置,到划破苍穹的长征系列卫星;从风驰电掣的国产汽车,到扬帆远航的南极考察船,甚至工人的锤头,农民的镰刀,战士的枪炮,家庭的炊具,可以说,由重轨和型铁组成的鞍钢徽章,镶嵌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各个角落。
40多年,鞍钢实现利税610亿元,上缴国家511亿元;固定资产由“六五”末的74.6亿元,增加到267亿元。这些资金,浇铸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基地,丰富着亿万人民的生活……
随着时代的发展,鞍钢的奉献,像一曲越唱越响的壮歌,唱出了国有特大型企业自强不息的摄人风采。
  改革带来新发展
1986年,从工人成长为钢铁专家的李华忠任总经理,从而拉开了鞍钢改革的大幕。
在改革中,鞍钢从实际出发,不求轰轰烈烈,但求稳定、实效。党委一班人认为,从没饭吃到“大锅饭”,曾给广大职工的命运带来根本性的转折,不应当砸烂,而要创造一些“新饭锅”,让职工自动到“新锅”去用餐。
因此,他们发动公司下属的100多个单位,根据自己的设备状况和职工素质,普遍搞好定岗、定责、定人、定酬。从而做到:岗位设置合理,人员优化组合,责权利一体,倡导竞争机制下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
改革后,职工面貌焕然一新,“大锅饭”不砸自空。比如第一炼钢厂,1992年实行“四定”,3000多人的厂子精简了700人,劳动生产效率当年提高35.81%,1993年提高38.95%;钢产量1992年增加20万吨,1993年增加24.4万吨;改革后职工一年平均收入7535元,几乎比改革前翻一番,再提起“大锅饭”,人们头摇得像拨浪鼓。
不吃“大锅饭”,还是一家人。鞍钢针对社会保险还不健全的状况,对企业剥离出的人员,采取“先开渠,后放水”的办法。他们新建生产项目,对产品搞深加工,发展生活服务行业,迅速成立起3270多家企业,使4.5万富余人员各得其所,高高兴兴走上新岗位。人们称他们这种改革为“无痛分娩法”:破坏性小,激励性大。
    技术跃上新台阶
鞍钢诞生在日本扔掉的废墟里,先天不足;出生后承担着过重的担子,后天失调。因此,当计划经济即将完成历史使命,它已像个残疾的英雄,伤痕遍体,步履蹒跚。再不改造,势将不支!但是,技改需要巨额的投资,钱从哪里来?鞍钢的统配材占全国的1/4,因为改造减产怎么办?几种意见打了十年的“持久战”,仍然是“多军对垒”。
划船一帮,掌舵一人。1986年3月,李华忠当众拍板:“为了让企业积蓄实力,继续发展,技术改造刻不容缓,总方针是自我积累,自我改造,形成良性循环。要求一不停产,二不减产,三要增产。”
决定就是命令,全公司步调一致,上下沟通,多渠道集资:从固定资产折旧费中拨一笔,从矿山维持简单再生产费中挤一笔,从利润分成中拿一笔,利用钢材抵押向用户借一笔,在职工中发行股票债券收一笔,向国外贷一笔,再搞一些“短平快”项目创一笔。
整个“七五”期间,他们技术改造投资多达49.6亿元,银行贷款只有6.86亿元,其余全是自筹。他们主要利用自筹资金,建成重点工程99项,把外国许多先进技术的新芽,嫁接到鞍钢传统的技术上,把外国一些先进设备的关键部件,安装到自己的机器上,把许多“软件”物化成一系列“硬件”——即一个个新产品。
这一下,固定资产原值增加180.4亿元不说,更重要的是建成一批现代化的高炉和炼钢、连铸、连轧设备,创造了红矿选矿、双球烧结等世界一流的技术,生产出600多个品种、2万多个规格的钢材,其中5种产品获国家金牌,8种产品获国家银牌,115种产品获得“省优”、“部优”称号……
    鞍钢人,鞍钢魂
滚滚奔腾的钢水铁流,造就着一代又一代鞍钢人。
鞍钢办公楼前,鲜花和松柏簇拥着一个塑像,他就是鞍钢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孟泰。爱厂敬业,艰苦奋斗,崇尚科技,主人翁责任感,它们所凝聚成的“孟泰精神”,像一笔丰厚的遗产,一代一代传下来,已成为鞍钢人最重要的职业追求。
史册翻到80年代,孟泰精神在这里得到升华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鞍钢人,掌握了现代化的管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更加自觉地当好企业的主人。
高级工人技师李本茂,多年来坚持自学中外先进的切割知识,苦练切割本领,先后发明了“混凝土氧炔焰切割”、“三顶焊”、“高能复合燃烧剂”等技术和产品,在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上,获得5项国家级专利和博览会金奖。
“独臂英雄”赵成顺,60年代在一次大修中失去左臂,灵与肉的双重苦痛,折磨着这位20刚出头的青年,孟泰精神使他懂得:只要有知识,有道德,有信仰,就能找到最佳生活坐标,创造巨大的人生价值。从此,他苦苦追求,异常艰苦地读完辽宁函授大学数学系课程,以优异成绩毕业,接着,又获得鞍山钢院电子计算机系的毕业文凭。站在新的事业起点,他和同事一块,搞成技术革新128项,其中3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5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3项填补了国内空白。
从他们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到,与孟泰精神一脉相承的无私奉献的鞍钢人,鞍钢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