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荣事达圆了“太阳”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9-27
第2版(国庆专页)
专栏:

  荣事达圆了“太阳”梦
本报记者王启明刘杰
一个鲜为人知的集体小厂,一个靠借名牌之光生存的“月亮”,倏忽变成了自身发光的“太阳”,跻身于全国企业500强行列。这,就是合肥荣事达集团公司!
荣事达拚搏8年,终于走出一条丢牌、借牌、创牌的辉煌创业路,净资产由300万元骤增到3亿元,连续4年经济效益居全国同行业前列。今年1—8月,销售收入达3.4亿元,创利税6700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4.5%和72%。
    借光不如发光
“办企业就像登楼观景,只有不断谋求战略上更高层次的发展,才能把企业带上新的境界。”年过半百、清瘦干练的董事长陈荣珍,谈起荣事达的艰辛历程感慨颇多。
80年代初,一家小机具厂改名为合肥洗衣机厂。1986年,陈荣珍担任厂长,负债经营,从日本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新型“百花”121S双桶洗衣机问世,但“百花”仍难以盛开。
陈荣珍带人到各地考察,发现并非“百花”质量不过关,而是知名度不高。他们决定与上海“水仙”联姻。牌子一换,身价大增。1987年7月挂牌,到年底连积压的产品也销售一空。
借名牌搞促销,企业尝到了甜头,但也品出了个中苦涩:借人家的牌,要交使用费,超过了一定数量,则成倍收费。年年为此谈判,常常被停发牌子。陈荣珍向助手们坦露心扉:“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的名牌!”
1992年10月8日,他们与港商及省技术进出口公司携手合作,组成中外合资企业——荣事达电气有限公司。以大写英文字母“R”为标识的“荣事达”商标,通过各种宣传媒体,迅速闯进消费者视野。公司选准郑州亚细亚等6大商场同时展销,问鼎中原,获得大胜。随即进军石家庄、张家口、西安、乌鲁木齐。
    发光的本体是质量
到荣事达采访,记者接触了许多人,感受最深的是上上下下强烈的质量观。
总装车间是出高质量产品的咽喉所在。车间主任李大韬说,他为此连续过了两个“黑色的年初四”。前年春节后刚上班,催货的车辆就堵住了厂门。一台台产品下线了,包装了,质检处紧张地抽样检查。突然,一台洗衣机发出异样的声音,是脱水定时器挡块塑料脆裂,再加倍抽检,仍有类似现象。处长沈宇新当即通知仓库:“本批产品配件有缺陷,不准出厂,全部重检!”然而由于用户催得紧,货没进仓就发往火车站了。厂里火速追回,从300多台洗衣机中将装有此批配件的140台翻检出来,重新装配。事后,配件质检员被停职,李大韬也被取消了当月质量奖。去年也是这个日子,由于疏忽,100多台新下线的产品装上了上年的合格证书。日期不对,本不是大事,但质检处坚持追回,拆包重换。谈起这些,李大韬毫无怨言,而是掏出心窝窝话:“名牌嘛,马虎不得,能够接受市场检验的产品才是过得硬的产品啊!”
正是有了这样严格的质量管理,“荣事达”出厂合格率达100%,市场开箱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经国家家电检测中心检测,达到3公斤以上双桶洗衣机国家A级标准,售后服务也在全国同行业荣登榜首。
    “光源”来自人才
1982年合肥轻工学校毕业的郑敦辉,自学日语,后经选拔考试,被中国科协推荐去日本学习一年半,没想到回国后给陈荣珍派上了大用场。洗衣机厂与日本三洋第一次合作,投资2750万元引进双桶全自动洗衣机的设备和技术。年仅20岁的小郑担负起此项目从考察、谈判到引进、安装、投产的重任。以后他又几下扶桑,为今年荣事达与三洋的再度合作打下基础,所引进人工智能模糊控制洗衣机项目,2月签约,9月份已投产。郑敦辉也被推上了合肥三洋洗衣机有限公司中方副总经理的位置。
荣事达对待青年知识分子,向来不是拴着圈着,而是放手使用,一年当骨干,三年独当一面,五年挑大梁。陈荣珍有个垫子理论:谁能翻多大跟头,就给他铺多高的垫子。(附图片)
(压题照片 荣达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