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出路在山希望在山——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9-27
第2版(国庆专页)
专栏:

  出路在山希望在山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纪实
胡跃平孙海涛
在我国云贵高原的东南部,绵延着3万多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这就是贵州的苗岭山区。这里83%是陡峭的高山。全州340万农民中近80%是苗、侗等少数民族。80年代初,农民人均年收入仅100多元。全州16个县市,列为国家和省级的贫困县就有12个。
1986年建立第一个用材林商品基地,继而在全州建起12个商品生产基地,并以一定规模的工贸企业为龙头带动基地,黔东南走出了一条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路子。
夏末秋初,我们沿着靠广西、湖南边界的黎平、从江、榕江等7个县采访,行程1000多公里,可以说,我们一直是在梯田、果园和林海中穿行。
黔东南如今已经建起320万亩用材林基地、100万亩商品粮基地,以及25万亩经济林、21万亩水果等商品生产基地。从1989年以来,全州人均收入和吃粮都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从今年起,农民每年从基地的增收将至少以20%的比例递增。
把基地建在千家万户,形成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1985年,州委、州政府在前期可行性研究基础上,邀请省内外专家充分论证,根据土地、劳力资源和自然条件、市场预测等,确定了这12个基地的面积和分布。
从县、乡、村最后到农户,层层都签订合同,明确责权利,保证步步落实。全州商品粮基地建设的重点主要放在推广科学种田、改造中低产田和新修水利等方面。农民虽然各种各的田,但必须在技术员的指导下规范化栽培。黎平县推广两杂良种、两段育秧和半旱式栽培方法,建起20万亩旱涝保收农田,占全县耕地的72%,粮食年年向外调出,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全州280万亩农田,已有1/3成为高产优质商品粮基地。
农民参与除粮食以外其他基地的建设,大多采取的是联户开发经营的方式,以便技术指导和管理,产生规模效应。虽然是联户连片开发,可是农户责任明确,农户和农户间、农户和村组间都有明确的协议。从江县1985年规划柑桔基地后,种柑桔的1万多农户中近半数人摆脱了贫困。锦屏县组织农户严格按照一整套科学方法开发自留山,建起了速生丰产林基地,7年来,累计营造基地林30万亩。
在我们所到的农户,都能看到不同的合同书。这些合同书是他们与村里签订的。村里又和不同的公司或工厂再签订一份合同。每个县的基地,都有与之相应的公司。新的利益关系,改变了以前输血型的单纯救济,激发了农民开发性生产的积极性。12个基地建立到现在总投入5亿多元,其中45%是农民自筹资金。
雷山县银球茶叶公司有7000亩茶园基地,90%是户办茶园。公司对农户包技术指导、包收购加工;农户包种植、包管理、包采摘。全县有4000多农户被纳入这一产业中。
与公司连着基地的另一头是一系列相关的加工厂,实现产品的就地转化、就地增值。去年州林业集团总公司引进外资建了一个年产80万平方米的竹席厂,精加工设在州府凯里市,粗加工就设在德顺乡,今年初投产。以前一根碗口粗的竹子只卖几毛钱,现在收购价一根7至8元。乡里1/3的农民进了工厂,月收入270元以上。
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架起了山里人走向市场的桥梁,初步形成了州政府提出的“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山里打基础、山外促流通”的大农业商品生产的格局。
黔东南是我国南方重要林区之一,为了让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州林业部门这两年探索出一条转让中幼林的路子,允许户办和联户办林场的中幼林进行转让,既解决了卖方的资金需要,又满足了买方最终的更大利益。两年来,全州已转让中幼林6万多亩,转让资金2043万元,目前,黔东南州是全国转让中幼林数量最多的地区,国家林业部评价这是林业商品化生产值得倡导的方式。“活树活卖”,“绿色银行”的存款由“死期”变为“活期”。去年从江县的碰柑在泰国获金奖后,一外商愿以1万元1亩的价格买下2000亩碰柑林。来谈项目的客商接连不断。莽莽苗岭已向山外展示出它的富庶。
如今,这里有全省最大的林场和最大的连片果园。站在锦屏县东风林场的主峰眺望,7万亩杉树林覆盖着逶迤的群山。年产50万公斤的榕江县头塘果园,累累硕果已坠满枝头。果园刚建起了一座藏量15万公斤的保鲜库,他们今年的销售计划已不仅限于省内了。
大山,丰收的季节已经来临,丰收的果实更预示着明天的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