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专家细数国宝家底——当代中国的古籍整理与出版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9-26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专家细数国宝家底
——当代中国的古籍整理与出版之二
本报记者周庆卢新宁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古籍。古人一直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来形容它的浩繁。
中国的古籍,若从先秦算起,至1911年清王朝灭亡,共有多少存世?
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最近访问了北京大学的安平秋教授,他身兼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和秘书长。他说,据初步统计,收入各类丛书的古籍有38991种,地方志8000多种,加上佛教的佛藏、道教的道藏以及通俗小说、说唱文学等,总数至少有8万种。此外,考古工作还不断发掘出数以万计的竹简、木简、帛书甚至线装书。
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秘书长、中华书局总编辑傅璇琮告诉记者,《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中的重点项目——《中国古籍总目提要》的编纂工作,也已于去年7月正式开始。清朝全盛时期所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入古籍提要近万种,今日学者们所编纂的古籍提要,所收古籍是它的10倍。其中,《中国古籍总目》按品种立目,内容包括书名、作者、版本、收藏单位;《中国古籍提要》以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法为基础,参考现代学科分域,内容包括著者简历、本书要旨、学术评价与版本介绍。二者珠联璧合为《中国古籍总目提要》,将成为迄今为止收书最全的古籍书目。书成之日,中国现存古籍的家底就会精确地告白于天下。
这些国宝现在都在哪里呢?北京图书馆古籍版本专家李致忠告诉记者,它们主要保存在图书馆中。以北图为例,现存古籍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善本书,即古籍中具备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的那部分,有些书三者不能兼备,但具备其中之一、之二两项,流传较少的,也视为善本书。它们包括1911年以前成书的刻本、印本、抄本、写本,约26万册。另一部分就是普通古籍,即1911年以前成书、出版、行世,且具有传统装帧形式的,约有200万册。
我国历史上民间藏书也很丰富。目前如苏州顾家过云楼等少数几家还珍藏有值得注意的古籍。
古籍的原版样式,大多数读者已比较陌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杨忠介绍说,我国古籍最早的形式是简册、卷轴,后来发展为册叶;在线装书诞生之前,还有经折装(如现在的折叠式签名簿)、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到明代固定为线装。至于目前流行的图书,习惯上被称为“洋装书”(包括精装与平装)。
建国以来整理出版的大约7000种古籍,自然都已广泛流布于世,但其数量不及现存古籍的1/10。其余古籍中相当一部分由于年深日久,或纸质脆变,或蠹蛀虫蚀,濒临湮没,这是急需抢救整理的一部分。此外,考古发掘出来的简牍、帛书、金文、甲骨文,以及公私所藏的孤本、珍本、佛藏、道藏,国内外研究者都翘首盼望能够早日整理面世。如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的一批古代碑刻拓片,集中了清代缪荃荪的艺风堂和张仁蠡的柳风堂所藏拓片,并有所补充,极有价值,不少学者常常打听,可至今没有整理出版,让人无从识其庐山真面目。
古籍整理的功德,还在于它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已故张舜徽教授曾说,我国远古的遗文旧事,初时口耳相传,著之竹帛本晚。最早的书,一部分出于周末,一部分成于汉初。遗文旧事,经过后人补写成篇,不免有虚构,离开实际情况很远,这便出现了文献资料真伪间杂的问题,出现了伪书和虽是真书但价值不高的书,需要掌握了辨伪能力的专家作一番别择去取的整理工作。张先生还谈到,古籍中还有后人附加的话以及错简、衍文、注语窜入正文等不符合原文的现象,亦需加以改正删订,重新写定。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做一点注释翻译的工作。
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查禁、篡改、焚烧,古籍曾遭受重大毁损。以修《四库全书》为例,一些专家指出这实际上是清王朝检查图书的一个举动,它征集各地书籍,发现书中有违背清王朝统治需要的部分,便加以删改,甚至毁禁全书,去世了的作者还要鞭尸,所以实际上是“寓禁于征”。恢复古籍的本来面目,这是科学的整理工作的又一重大任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