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我与中国的三十七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9-27
第7版(国际)
专栏:我与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

  我与中国的三十七年
德国经济东方委员会主席奥托·沃尔夫·冯·阿梅龙根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关系同德国经济东方委员会紧密相联。1952年,当时的经济部长路德维希·艾哈德倡导设立了该委员会,旨在促进德国与一些实行国家贸易体制的国家进行经济交往。当时,联邦德国还未与这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早在1953年,德国就和中国外交官在中国驻瑞士大使馆开始首次谈判。谈判进展比较缓慢,到1955年,第一个双边贸易合同草案才算完成。
1957年初夏,阿登纳总理对上述谈判表示肯定,我便以德国经济东方委员会主席的身份,率团与卢绪章率领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代表团进行会谈。会谈进行了两个多星期,最后签订了第一个贸易协议。1957年9月27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席南汉宸和我终于一起在协议上签了字。会谈非常艰难。我还记得,会谈期间举行的全体会议有12次之多,银行委员会有6次磋商,编审会议开了8次,还曾举行了3次小范围会谈。最后签订的协议有效期为1年,贸易额定为4.6亿马克。
协议金额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完全实现,但是,早期接触使双方建立了一种不断得到改善的信任关系,这样,即使在政治上的困难时期双方也可以进行对话。有些时候,东方委员会是双方得以互相了解的唯一非官方纽带,不仅经济会谈,而且政治会谈也通过这条纽带进行。
今天我们两国关系非常之好,所以年轻一代几乎不能想象,这一过程当初是何等艰难。东方委员会成立40余年来,一贯追求长期目标,包括为两国互相承认、建立外交关系而奔走。由于情况复杂,两国于1972年才建交。但从1965年开始,德国已经为德中贸易提供了首批赫尔梅斯担保。1967年,德中贸易额首次达到10亿马克大关,德国从此成为中国在欧洲最重要的经济伙伴。
不断扩大这一良好关系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不久前德国总理科尔访华和中国总理李鹏访德都体现了这一点。
今天,在中国开设代表处的德国企业远远超过500家,在德国设立代表机构的中国公司也有100余家。被科尔总理称之为“头等大事”的德国联邦政府新亚洲政策和新近成立的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都以促进德中两国人民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全面合作为己任,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今年7月,“德国经济之家”在上海开张,几周后还将设立第一个“德国经济代表处”。
我对这一积极进展感到欣喜和满意,并不无骄傲地将其视为自己终生事业的一部分。1952年东方委员会设立中国工作组时,我就开始了自己与中国关系的事业。这个小组在现任主席海因利希·魏斯的领导下工作积极,一如往昔。
和以前一样,现在仍应挖掘德中合作的潜力。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有很多共同点。两国人民都对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都深受战争和分裂之苦。和60年代的德国一样,目前勤劳和守纪律的中国人民正在努力创造“经济奇迹”。我希望中国和我们德国一样,重新赢得统一。
早在1958年,我就在德国工商大会一次演讲中说过:“如果有朝一日看到北京成为亚洲的中心,我不会感到吃惊。”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增长率居世界第一。这来之不易,过去的道路上曾经有过不少坎坷。放眼未来,挑战依然良多。迎接这些巨大的挑战,需要中国各地区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也需要制定慎重的政策——一方面要保持国家稳定和社会平衡,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国际互惠交流,加强和平共处。
我对中国人民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感到由衷的钦佩。在新中国45岁生日之际,我祝愿她取得成功,成为国际社会中强大的、勇于承担责任的伙伴。
(刘华新翻译整理)(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