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我眼中的北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9-27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

  我眼中的北京
(法)戴妮丝
40年前我刚到北京下飞机时,一个突出的印象是北京的建筑太矮了。我想,到了城里会好一点,没想到到了王府井也没见到几座高楼,当时很惊奇。
那时北京汽车稀少,长安街上每一刻钟才晃晃悠悠地开过一辆有轨电车,随处可见是三轮车,还有驴拉的小车。从我们住的前门大栅栏到北京大学如同一次远征,要先坐三轮车,倒公共汽车,然后再换郊区车才能到达目的地。
当时我们的生活还不错,虽然供应说不上丰富,可也不缺什么。唯一让我操心的是,每天为给母亲买黄油和牛奶要跑好多地方。
现在,北京的道路两旁奇迹般地出现了许多高层楼群,我的中国同事几乎都迁入了新居。人们的观念也在变,记得十几年前我从法国探亲回来,带给保姆一块黑底小花的料子,这位50多岁的保姆一个劲地说“太花了,太花了,穿不出去”。现在她虽然不做我的保姆了,但仍常来看我,每次来她都打扮得非常漂亮时髦,穿的比我当年送给她的布料花多了。年轻人更不必说了,上个月我刚从欧洲回来,发现北京人的衣着已经与欧洲的流行趋势基本同步了。
吃的方面就更丰富了,街上早已随处可以买到牛奶、蔬菜、肉制品。我们出版社门前小商贩们起劲地叫卖着桔子、香蕉、苹果,我再不感到有什么惊奇,还学会了与他们讨价还价。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把北京建成了现代化大都市。
我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已经和中国紧紧地连在一起,分不开了,因为这是一个团结和充满希望的国度。
(戴妮丝:外文出版社法文专家,1953年随丈夫来中国定居,先后从事了《毛泽东选集》、《周恩来选集》、《邓小平文选》等著作的法文译校出版工作。这位85岁高龄的法籍女士,每天依然坐单位班车按时上下班。)(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