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刮目看云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9-28
第2版(国庆专页)
专栏:

  刮目看云南
本报记者任维东
  贫困落后地区的发展,不能等、靠、看,不能跟着别人亦步亦趋,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的路子,奋发图强
15年来,云南经济进步迅速。经济专家惊呼:“云南实现了超常发展”。
的确,从1979年到1993年,云南省的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平均9.6%的速度递增,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69亿元增加到648亿元;财政收入也由11亿多元猛增到205亿元,增长了17倍,平均年增长22%,大大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一跃成了全国的财政大省。与此同时,实现了粮食、肉食的自给,商品的输出大于商品调进,在国民经济的构成中,轻工业的比重大于重工业,还形成了以南亚、东南亚为重点的全方位开放格局。
今日的成功来自于正确决策。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今年3月在接受香港记者采访时这样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云南的农业连续5年增产,从那以后,省委、省政府开始探索一条适合云南实际的发展路子。
50年代起,云南在国家投资导向的拉动下,走的是一条依照高度集中的计划,优先发展与开发国家急需资源相结合的冶金、煤炭、化工、电力、机械等重工业的路子。这虽然使云南的资源密集型产业有了长足增长,加快了原先缺乏工业的云南工业化进程,但却决定了云南经济贸易长期以原料输出为主的格局。
而今,改革开放使中国与世界接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国家投资的重点放在了东部沿海地区,严重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的云南再走老路肯定是行不通的。
吸取历史的经验,在80年代初期,云南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从云南的实际出发,走“发展农业促轻工,依靠轻工搞积累,集中资金保重点,为今后腾飞打基础”的路子。实践证明这条路走得对,走得好。
为走好这条路,云南狠抓了经济结构的调整,把它作为提高总体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这是云南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
10多年来,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云南主要取得了4大成果:一是轻重工业的比例从近4∶6调整为轻工业超过了重工业;二是粮食和经济作物的比例从9∶1调整为8∶2,逐步接近7∶3;三是成功地培植了“烟草王国”,成为云南最大的经济支柱;四是正在培植一批新的产业。
选准起步产业,“两烟”铺路,实行深度开发,带动全局
在云南经济发展一盘棋中,走得最漂亮的一着,是“云烟”。
一说起云南的烟,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云南沾了“云烟”的光。此话不假。可是,全国种植烤烟、生产卷烟的省份众多,而当初“云烟”并不占优势。人们那时最熟知的名牌香烟是“大中华”、“熊猫”。10多年前,中国老百姓有谁知道玉溪卷烟厂,又有谁知道“红塔山”?
就是这样一个原本默默无闻、濒临倒闭的边疆小厂,及时抓住机遇,大胆改革创新,舍得本钱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发展成了年创税利87亿元、拥有“红塔山”、“玉溪”、“阿诗玛”、“红梅”等一大批名牌产品、并成为打进国际市场的全国和亚洲第一大卷烟制造厂,为促进全省的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玉溪卷烟厂的发展得益于国家的政策,得益于云南省“选准起步产业”的发展战略。
云南在坚决把农业摆在首位的前提下,搞好起步产业,从而带动全局。“六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决定,充分发挥本省独特的地理、气候适于种植烤烟的优势,以大力发展烤烟、卷烟为起步产业,以大规模、高起点、高投入来进行深度开发,在“两烟”上重点突破,把资源优势真正转化成经济优势。
“七五”期间,全省投资15亿元扶持农民种烤烟,使中上等烟叶的比重达到7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在烟厂技术改造上,10年投入2.5亿美元,配套人民币15亿元,在全国率先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9条制丝线、222台嘴烟卷接设备、151台嘴烟包装设备,使云南卷烟生产迅速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提高了产品质量,名优烟品种搞到了28个,名优烟产量占了全国的70%。1993年,“两烟”优势进一步发挥,烟草加工业的总产值达191亿元,比上年增长20%。烟草工业名副其实地成了云南省的经济支柱,云南成了真正的烟草王国。
勒紧腰带打基础,集中资金保重点,为跨新台阶攒足后劲
经济结构的调整,使云南的经济实力有了较大的增长,自我积累了一笔可观的建设资金。为严重缺电而制约云南经济发展苦恼的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多次上北京力争,并紧勒腰带,从紧张的财政中拿出3亿元与原水电部合资兴建,开创了中国水电建设史上部省联合办电的“漫湾模式”。
云南对于打基础表现了高涨的热情。为了早日汇入世界经济的海洋,使地处内陆的云南拥有一个出海口,在与铁道部、广西、贵州三方联合修建南昆铁路时,云南一次慷慨答应出资6亿元;省内的广大铁路得以列入国家“八五”重点,是云南争来的;西南五省区七方的“中国昆明出口商品交易会”,也是云南争来的……
省委、省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省政府还在旧房子里办公,省委、省人大还是50年代初的办公楼,没有新盖一个宾馆。全省上下,花大力气,集中财力发展制约云南经济的农业、交通、通信、教育、科技等。农业投入从10年前的二三亿元增加到1993年的23亿元,增幅为全国之首;教育投入从10多年前的两亿多元增加到22亿元,平均年递增20%。
近15年来,共投入了200多亿元,建成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以昆明为中心的高等级公路网络正在形成,同时开始兴建通往周边国家的国际公路;完成了贵昆电气化铁路的改造,广大铁路广楚段和昆玉铁路建成通车,增强了云南铁路运力,南昆铁路正加紧修建;航空业发展迅速,成立了航空公司,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民用机场达8个,到国内主要城市都开通了航班,还开辟了到新加坡、泰国、缅甸、香港等国际航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