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开发区大有希望天津开发区十年巨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9-28
第2版(国庆专页)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

  开发区大有希望
天津开发区十年巨变
本报记者王学孝
10年,在天津寸草不生的一片盐碱荒滩上崛起一座现代化新城。这里,没有城郭,但域界分明;昔日16平方公里荒滩,基础设施投资15亿元,如今已成为热土;世界众多有远见的企业家竞相在此落户。
据国家特区办对全国主要开发区联网统计,截至1994年6月30日,在10项主要指标上,天津开发区创下多项夺冠纪录。
它还拥有一串闪光的数字:截至目前已批准的三资企业逾2000家,协议投资总额34亿美元,其中协议外资额24亿美元。有51家跨国公司和著名企业投资了80多个项目,其中,逾亿美元项目4个。1991年至1993年,保持着连续3年翻3番的高速度,今年工业增速将比去年再翻一番,建区初期所定15年宏伟发展目标将提前于今年实现。
励精图大业,众志建新城。开发区创业初期,天津市的老市长李瑞环在向几十位拓荒者发布出征令时,要求他们立大志、创大业、走正路、出人才。他说:市里没有钱给你们,你们就是要凭着两只手,牢牢攥着中央给的政策,去开创一个新的事业。
当初国家只拨给46.8万元初期开办费和水深没膝的一片盐碱滩。他们一不建办公大楼,二不建职工宿舍,而是把起步时开发性借贷3.7亿元,全部用来营造现代化的投资环境。
边开发边创收边还贷。经过4年的艰苦奋斗,至1988年,累计使用资金6.3亿元,开发了4.4平方公里土地,其中工业区2.4平方公里,生活区2平方公里。栽了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100余家外商纷纷涌来投资。当开发区有了2000多万元的财政收入时,他们依然不肯建办公大楼和宿舍,而是把收入与贷款捆在一起,再投入土地开发。这就是他们的“滚动开发”。
1986年8月,就在他们建区两周年、全区仅有三家外资企业时,邓小平同志来天津开发区视察,亲切地说:“天津开发区很好嘛,已经创出了牌子,投资环境有所改善,外国人到这里投资就比较放心了。”并挥毫题词:“开发区大有希望。”
开发区的发展思路是明晰的。当年的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现任天津市副市长叶迪生把它形象地概括为“四进四出”和“三为主”:资金进来、产品出去,人才进来、成果出去,管理进来、质量出去,信息进来、贸易出去;以工业为主,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出口为主。10年后的今天,这些目标已基本达到,工业总产值今年将达140亿元,占社会总产值的80%,外资企业利润占全区50%以上。
“三阶段”开发战略与“1—2—3”模式,是天津开发区的两大创造。这三阶段是:贷款开发—滚动开发—融资开发。他们把建区初期借贷的3.7亿元全部用于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的营造。经过几年的艰苦拚搏,开发区具备了投资的初步条件,迎来数百家外商。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谈话之后,外商春潮般涌向天津开发区,1992年批准的三资企业超过前7年的总和。这时,仅靠自身财力每年开发1平方公里,已远远满足不了外商的要求,于是,搞融资开发已势在必行。美国MGM商业公司率先购得5.36平方公里,兴建马利克工业综合区。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多家财团也相继签约10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发项目。
土地开发依照1—2—3模式进行,即每投入1元人民币,必须引进两美元外资,取得3美元工业产值。事实是:开发投入与吸引外资的比例为1∶6.2,平均每平方米吸纳外资300美元以上。
滚动发展战略取得了成功。这是一条投资少、产出高、效益好、有后劲的集约开发和良性循环的新路径。
探索新体制的生长点,重塑政府形象,建设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相适应的高效、公正、廉洁的政府,使开发区成为名副其实的超前试验区。
建区初始,管委会就定下这里政府的职责是纯管理性的,管委会只负责管理协调公安、税收、工商、物价、海关等职能部门;管法制、法规和条例的制订和完善,依法治区;开发区总公司则负责水、电、气、路等的建设经营。用管委会主任易志宽的话说,就是为企业服务。
这张服务牌已打了10年,且卓有成效。管委会不干预企业的经营业务,也不直接投资参与经营。如今,企业家们畅游于市场经济的海洋,而管委会却始终紧紧攥着“服务牌”。
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皮黔生告诉记者,开发区的法制建设是保证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开发区软件系统工程中的关键部件。建区10年来,天津市和开发区管委会为开发区制定颁布了近50个法规、规章和条例,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法制框架。有法可循,外商心里透亮;依法办事,外商心里踏实。
德国柏林市副市长阿克塞尔·拉巴赫,今年5月到天津考察后说,国家不投资也能办起办好开发区,我终于在天津找到了范例。
渤海湾涛声依旧,昔日的盐碱滩却已大大改换了容颜。(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