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战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9-28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战略
卢良恕
食物结构和营养状况同国民经济、社会文明、科学文化、资源利用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1993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九十年代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从食物发展战略目标、重大政策与措施等多方面为我国人民调整食物结构作了全面的部署。
  一、我国食物结构的现状及特点。
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到1992年,我国每人每年粮食消费量为236公斤,食用植物油6.3公斤,蔬菜140公斤,水果20公斤,食糖5.54公斤,猪肉18.22公斤,牛羊肉2.05公斤,家禽2.31公斤,鲜蛋7.75公斤,奶类4.8公斤,水产品7.29公斤。
我国食物结构和营养现状的主要特点是:热量已满足需要,而蛋白质不足,尤其是优质蛋白质明显偏低;谷物消费量大,豆类和动物食品不足;多数矿物质、维生素摄入量已达到营养标准,而钙、核黄素、维生素A等仍然偏少。
(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对食物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粮食的品种和质量要求发生了变化。二是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显著增加,蔬菜、水果的消费量也有增长,质量要求提高。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收入和居民消费水平可能分别上升到1137元和583元(1980年不变价),恩格尔系数将为48%左右,这将促成人均450公斤和500公斤粮食配套食物的消费能力,远远超过“翻两番”目标形成的个人购买食物的费用358元的水平。
(二)人口增加同耕地递减的逆差变化,使食物的供需矛盾日益扩大。1949—1992年,我国人口由5.4亿增加到11.7亿,平均每年增加人口1465万人,人均耕地由2.8亩降到1.3亩。
(三)人均占有谷物不多和肉类品种单一,对改善食物结构带来新的压力。人均粮食消费量接近400公斤和基本温饱之后,膳食改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增加动物性食品。因此,食物消费的增长实质上主要是满足饲料粮需求增长。
  二、我国食物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对策及其设想。
食物结构从狭义上讲是一个人或群体消费食物的数量、种类关系。从广义上讲它是涉及食物生产、消费、流通、营养、卫生及其与食物数量和质量有关的各个环节的系统工程。
我们必须从现代食物观点出发,合理引导食物消费,形成科学、营养、适度的消费结构,相应调整膳食结构和营养结构,适当增加动物性和豆类食物的比重。本世纪末和下个世纪20年代,全国每人每天摄入热量应基本稳定在2500千卡左右,食物热量来源构成应有明显改善,来自于碳水化合物的热量比重有所下降,来自脂肪的热量比重虽然应有上升,但不宜超过30%;蛋白质结构也要有明显改善,不仅数量有所增加,而且优质蛋白质的比重要分别提高到25%、40%、45%左右;同时,通过调整来减轻食物消费压力,提高消费效应,改革福利补贴制度,调整居民的货币支出结构。
种植业结构由传统粮食与经济作物为主二元结构,逐步向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三元结构转变,饲料作物生产应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逐步使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由目前的10.4%分别调整到2000年的12%和2020年的14.5%,达到普通混合饲料的标准。这样可以分别增产优质动物食品25%和30%。食品加工业结构要适应食物消费结构的特点,使加工食品在膳食中的比重,由目前的20—30%上升到50%以上。
  三、调整食物结构的途径与措施。
我国食物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认真落实和贯彻执行《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与措施。选择正确的技术路线,依靠科技进步,挖掘生产潜力,促进食物结构的调整。这是提高食物产量和扩大营养来源,解决十几亿人口膳食问题的根本出路。
要在充分利用现有耕地的同时,面向整个国土,综合开发利用各种食物资源。一是开发草山、草坡、草原,积极发展畜牧业和多种草食动物。我国有可利用的草原33亿亩,还有南方草山草坡10亿亩,大多未得到利用。二是利用低山丘陵,开发干鲜果品、木本粮油和各种名特优土产食物资源。三是开发大陆架海场和内陆水域。(作者为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