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极目四海云天悉知环球凉热我国现代气象探测掠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2-25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极目四海云天悉知环球凉热
我国现代气象探测掠览
最早的关于气象探测的传说恐怕要算《旧约》中诺亚方舟的故事。为了看洪水是否退去,诺亚放飞了一只鸽子,正是这只鸽子衔来一枝翠绿的橄榄叶通报了平安的信息。
现代气象探测的手段当然比放飞鸽子要复杂得多。我国的气象探测由地面气象、高空气象、大气化学、航空气象、农业气象、天气雷达、卫星气象等组成。这些探测手段已基本满足了我国天气预报、气候诊断分析、专业气象等业务对气象情况和信息资料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现代气象探测正处在进一步发展中。
自动气象站是一种无需人值守、自动定时采集气象数据,自动按时发送气象信息的装备。目前我国国产自动地面测风站已在部分沿海岛屿布设运行。
遥测技术的发展使我国一般气象仪器测量项目开始实现有线遥测,观测数据由计算机统一处理、编制电报、打印输出并对外发送。
在高空大气探测技术方面,122个探空站完成了用雷达测风的技术改造,使我国高空风的探测不再受天气条件的限制,保证能按时获得更高层次的风资料。
天气雷达是根据云滴、雨滴、冰粒、雪花等对电磁波的反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大气探测工具,单部雷达能对半径200千米内的降水进行较准确的测量,并能提供更大范围的降水分布及其变化的信息。
截至1991年底,我国共有天气雷达228部,基本形成了我国的天气雷达监测网。
卫星将人类的视点移上了太空,它的出现对人们把握天气系统的全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7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接收应用气象卫星云图。1983年又从美国引进一套气象卫星接收处理系统,使我国气象卫星定量探测资料的接收处理开始转入业务。近几年来,我国自行开发的气象卫星资料微机处理系统的功能已达世界一流水平,使我国的卫星资料处理从简单的模拟定性阶段发展到目前的数字化定量阶段。
1988年和1990年9月,我国自行研制的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和B先后发射成功,从此我国进入了发射、接收和应用自己的气象卫星资料的新阶段。
大气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构成的变化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大气特种观测的目的在于对大气中的关键性化学、物理过程状况进行长期评价和对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预测提供实测资料,为保护生态环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供科学依据。
1984年以来,我国已建成3个区域本底站,它们是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本底监测网的组成部分,其观测项目有降水化学、混浊度、飘尘、臭氧等。此外,现在全国还有81个酸雨观测站,日夜进行酸雨观测,对酸雨的形成和污染物的输送、扩散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探索。
南极是全球大气的主要冷源之一,在全球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的南极气象观测和研究起步于1981年。南极长城气象站和南极中山气象站都有设备齐全的地面气象观测系统,每天进行四次常规定时观测,观测项目有气压、温度、湿度、地面辐射、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等。1993年,南极中山站还进行了大气臭氧、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总量的地面观测以及平流层云的激光雷达探测。近年来,我国利用自己收集的南极气象资料在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天气形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胡桂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