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岗位训练:振兴经济的战略选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0-03
第5版(理论)
专栏:

  岗位训练:振兴经济的战略选择
李克强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发展历程表明,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加速经济发展的法宝。尽管不同国家在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把岗位训练摆在职业教育最重要的位置,成功地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研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大力推进岗位训练,对于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实现经济振兴,无疑是一种战略选择。
岗位训练是培养现代劳动者的新型方式
现代化、社会化的大生产对现代劳动者素质的复合型需求越来越高。劳动者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湛的职业技能,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传统的职外教育对现代劳动者的培养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一些发达国家纷纷改革职业教育方式。如日本进入80年代后,将职业技能开发的重点由原来的职外集合训练改为岗位训练,强调在工作过程中训练技能。最近,美国一些大企业也突出强调岗位训练,普遍认为,总让雇员脱离工作岗位,然后告诉他们如何将工作干得更好,是代价极高的做法,不利于提高效率和竞争力。我国上海第三钢铁厂等企业在开展青年岗位能手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拜师学艺、互助小组等岗位训练的方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岗位训练是在企业指导下对职工进行的职内教育,是以岗位规范为依据,以增强岗位意识、提高岗位技能为目标,以岗位实践为中心环节,以评价、激励为重要保证,以岗位效益为检验标准的群众性实践过程。它有以下特点:(1)目标的针对性。岗位训练以造就岗位合格劳动者为目标,紧密结合生产的需要进行,训练的成果要应用并体现于生产实践。(2)内容的综合性。它既训练岗位技能,又训练岗位意识。(3)岗位训练与生产的统一性。训练融于生产管理过程之中,是企业生产、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4)对象的包容性。它针对所有在职职工,简便灵活,人人可为,时时可为。(5)岗位训练成效与职工利益的一致性。岗位效益是评价训练效果、职工获得报酬的重要依据。它能够使知识尽快转化为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职工提供一条现实的成才立业之路,有利于提高职工队伍的群体素质。
岗位训练与职外教育构成了职工教育的整体。传统的职外教育分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两个层次。职前教育是职工上岗前的基础教育,主要通过兴办技工学校和职业学校,实施一般工种基本理论教育,侧重解决“应知”问题。职后教育是上岗后企业对职工进行的继续教育,主要通过企业的培训设施,实施各种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和学历教育。岗位训练与职前教育、职后教育既具有各自的功能,不能互相取代,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担负起提高职工素质的任务。不过三者比较,岗位训练对于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促进生产发展,作用更直接、更广泛、更有效,应该摆在突出的位置,作为职工教育的主体来抓。
岗位训练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岗位训练是为适应经济国际化发展的现实需要。面对21世纪的挑战,全球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区域经济合作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竞争的本质是各国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的较量。在竞争中,就各个生产要素而言,靠什么比较优势取胜呢?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我们的强项就是要把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进而转化为经济优势。而目前我国劳动者的素质令人堪忧。每年新增劳动者有90%没有接受培训,尤其是在占职工主体的青年职工中,实际技术水平达到高级工的仅占1%,中级工约占10%,而约70%的青工实际技术水平达不到岗位要求。这种素质状况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严重削弱了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进入国际市场仍然是以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为主。而只有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产品的附加值,才能提高在世界上的竞争力。然而,面对如此严峻的国际挑战,面对庞大的劳动者队伍,仅靠有限的职外培训来提高劳动者素质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大力推进岗位训练,才能尽快扭转这一被动局面。
岗位训练是提高产品质量搞活企业的根本途径。市场竞争,表面上看,是产品的竞争,本质上是质量的竞争。而目前我国产品质量普遍低劣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致命因素。据有关部门对近15年来工业产品的抽查,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比西方国家低二十几个百分点;全国每年仅不良品一项损失近2000亿元,职工人均损失约2000元;1993年,全国机械行业产品一次性交检合格率仅为30%,不及50年代的水平;有的企业设备、技术乃至管理软件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但和国外同类企业相比,产品合格率相差40—50个百分点;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因为产品质量不高,长期摆脱不了困境。因为每一道工艺,每一件产品,都是职工活的劳动的物化,产品质量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因此,没有一流的职工队伍,就不可能生产一流的产品。职工素质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的影响表现为职工敬业精神和岗位技能综合作用的结果。提高产品质量的过程,本质上是对职工岗位意识和岗位技能的提高和控制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只能在管理中实现,在岗位训练中实现。
岗位训练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制度的现代化是以人的现代化为前提的,否则再好的制度也是空中楼阁。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是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核心是调动人的积极性。而岗位训练所具有的针对性、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简便性、灵活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是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最佳结合点。通过岗位训练,培养大批岗位能手和合格劳动者,为人们立足岗位成才创造了条件,这不仅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使人的理想和价值得以充分实现;同时,通过新技术的普遍推广应用,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还会创造出新的生产力,从而极大地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另外,岗位训练满足了职工学技成才的普遍需求,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尤其是有利于提高职工适应工作变化的能力,可为企业富余人员和那些面临停产、半停产及转产的企业职工重新就业免除了后顾之忧,是实现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助推器”。
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岗位训练运行机制
由于岗位训练在我国刚刚起步,需要尽快建立一套科学的运行机制,以保证岗位训练健康发展。
岗位训练要法制化。《劳动法》明确规定“国家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发展职业培训事业,开发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以此为依据,应当尽快制定配套的《职业训练法》,明确岗位训练在职业训练中的主体地位,明确企业和相关部门实施岗位训练的法律责任;明确岗位训练与职业资格认定及相关待遇的法律关系。充分调动社会、企业、职工参与岗位训练的积极性。
岗位训练要有实施的组织依托。从德国、日本的情况看,岗位训练主要通过行业工会组织协调,劳动部门归口管理。结合我国的实际,原则上可由劳动、人事部门进行管理,由共青团、工会等社团组织具体组织实施。岗位训练的重点对象是占职工主体的青年职工,实施青工岗位训练是共青团的优势,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团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团组织要在岗位训练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岗位训练要成为企业行为。一是制定岗位训练标准。要以企业现有的内部经济责任制为基础,以岗位为基本单位,以岗位实际需要为前提,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并层层分解构成多级有序的目标体系,使每个职工都明确努力的方向。二是落实岗位训练措施。要运用“以师带徒”、“岗位练习”、“互帮小组”、“技能竞赛”、“模拟训练”、“换岗训练”等方法,用合同或规范的形式将岗位训练的方法、要求明确到人。三是要运用管理学方法进行岗位训练考核评价,建立评估模型和科学的考核办法,通过产量、质量、安全、消耗等主要指标检验训练的成效。以此作为评价、奖励职工的主要依据。四是要建立政策、制度保证。企业要建立在党政组织直接领导下,团委、工会、劳资等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对岗位训练和职外训练进行统筹,使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