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必须解决效率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2-25
第5版(理论)
专栏:经济效益论坛

  必须解决效率问题
莫臻
效率问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邓小平同志说:“搞四个现代化不讲工作效率不行。现在的世界,人类进步一日千里,科学技术方面更是这样。落后一年,赶都难赶上。所以必须解决效率问题。”在激烈的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效率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更加重要。可以这样说,没有高效率,就没有现代化。没有高效率,就没有竞争力。在坚持高标准、高效率方面,宝钢进行了艰苦的工作,并取得了成效。
宝钢建厂15年来,以改革求高效率,以高效率求高效益,坚持“三高一流”(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创世界一流水平),其核心是高效率。高效率的衡量尺度,在实物形态上,表现为劳动生产率创世界一流水平;在价值形态上,表现为工资经营奉献率创世界一流水平。可以说,宝钢的改革是以效率为核心,以体制为保障,以减人为杠杆,以竞争为动力,以国际先进水平为衡量尺度而系统推进、不断深化的。
为了提高效率,宝钢果断地对吞噬效率的“大而全”、“小而全”的旧体制进行改革,将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与企业自身的特点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创造了一套具有宝钢特色的机制、体制和基层管理模式。首先,宝钢将“发挥员工的最高效率的体制与制度的系统运作”设定为企业经营机制系统的根本机制。其次,宝钢建立了与企业根本机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宝钢一贯强调“企业不办社会”,不搞“大而全”、“小而全”,企业才有活力,社会才能进步,“宁可承受改革的阵痛,不可改变改革的方向”。宝钢主体生产线上的各厂是“大型、高速、连续、自动”地进行生产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因而宝钢实行集中一贯管理加社会化专业协作的管理体制,坚持“管好主体,服务主体,放开辅助,搞活辅助”,企业内部“机构不重叠,业务不重复”,机关发挥“服务、参谋、调研、监督、办事”的职能,辅助部门“管理到现场,服务到职工”,生产厂不设科,生产厂只承担“带好队伍、搞好生产,及时掌握国内外同行科技发展信息”等三项任务,从而为企业根本机制的有序运转提供了体制上的保证。再次,宝钢强调要抓住市场,首先要抓好现场。企业的根本机制和管理体制要对现场发挥最高效能,现场还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为此,宝钢建立了现场“五制”模式,即以作业长制为中心,以计划值为目标,以标准化作业为准绳,以设备点检定修为重点,以自主管理为基础。
管理体制的改革,一方面为企业提高效率提供了组织体制上的保障,另一方面使企业减员显得更为必要。宝钢的减员,是从厂长减起的,各生产厂的正副厂长从8个减到2个。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公司的定员由设计的4万减至目前的2.3万,全员实物劳动生产率由1987年128吨钢/人,提高到1993年的313吨钢/人,工资经营奉献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高效为竞争,竞争出高效。企业的市场竞争、员工的岗位竞争,是发挥优势的动力,关键在于岗位竞争。宝钢改革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机制,以利税分流为经营方式,与国际同行业动态的一流指标为竞争目标,以质量、价格和信誉为竞争的重点,以精干、高效为一切竞争方式的基础,但这一套如不能在企业内部各个岗位上落实,都将变成空中楼阁。因此,宝钢把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的法则贯彻到岗位,通过实行岗位竞争,来激励企业各个岗位的效率和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实行岗位竞争,就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和量才使用人员。可以说没有按劳分配就没有岗位竞争。多年来,宝钢坚持破除平均主义的观念,建立“效率——工资——效益”的新观念,推进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工资分配与岗位任职的绩效挂钩,与职称、资格脱钩,从根本上革除“八级工资制”,实行了岗效薪级工资制,为实行岗位竞争提供了制度保证,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1993年,宝钢一、二期工程的员工总数比一期工程的设计定员还少2200人,但产钢721万吨,超过一、二期工程设计能力50万吨,生产的高难度、高附加值产品占总产量的30%,在去年下半年国内钢材市场发生复杂变化的情况下,宝钢产品仍保持旺销势头,全年销售额达175亿元,实现利税57亿元,出口创汇达4亿美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