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君子不言利”、“安贫乐道”这些老祖宗的箴言,正受到市场经济滚滚洪流的冲击。“乐道”未必“安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0-04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

  “君子不言利”、“安贫乐道”这些老祖宗的箴言,正受到市场经济滚滚洪流的冲击。
“乐道”未必“安贫”
本报记者王慧敏
教书、写书,苦心经营新闻学理论30余载的吴高福先生,出人意料地改革了一下他那“纯思辨头脑”:带着一帮年轻书生,扛着“武汉大学传播与市场调研中心”的牌子,摸着石头下了“海”——为企业进行市场调研和分析。
在90年代第一春,他的这一举动,无疑在学园中掀起了波澜,引起了种种议论:
“君子安贫乐道。身为人师却去为稻粱而谋,成何体统!”“利欲熏心怎能为人师表?”
然而,不管怎样议论,有一点是肯定的:这类“智力活”颇受厂长、经理们青睐,一份针对性极强的“生产经营管理总体构想”,令岳阳市万明电器总公司如获至宝,当作“文件”下发给公司各部门。
这样,吴先生向市场“申请”到了科研经费,当然也“缓和”了一下自家的“腰包”。
历史翻过了几页,吴先生这一在当年看来颇有点“吃螃蟹”意味的壮举,如今已微不足道了:机关干部、学人扔掉“铁饭碗”端起“泥饭碗”,或去商界拚博,或到企业竞技,早已不再是新闻。和笔者相熟的一位在“秦砖汉瓦”中搜寻了大半辈子的历史学教授,是当年吴先生下海的坚决反对者,岂料一年前他也下了海,应深圳一家古典园林建筑公司之聘当起了顾问。他说:“我上研究生时,我的导师给我的‘庭训’是‘端持淡薄慎初衷,自甘清贫守精诚。’几十年来我曾恪守不渝。其实,精诚治学不一定就非得清贫,有了良好的生活条件,不是更利于搞学问吗!现在,我不仅生活条件有了改善,而且终于找到了所学知识和社会的‘契合点’:搞了40年‘都城史’研究,以前只能面对史料徒叹古代都城之美,现在我可以用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新生活了。”
一位曾是国家某机关处长的“下海者”说得好:“业不分贵贱。无论是‘刺绣文’还是‘倚市门’,只要能发挥自己的潜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使生活得到改善,都应该提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