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正确地反映历史真实的榜样——介绍苏联影片“彼得大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8-06
第3版()
专栏:

正确地反映历史真实的榜样
——介绍苏联影片“彼得大帝”
马少波
编剧:阿·托尔斯泰、符·彼得洛夫、尼·列施契柯 导演:符·彼得洛夫 翻译:杨范 苏联列宁电影制片厂一九三七年出品 中央电影制片厂译制
根据阿·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改编的影片“彼得大帝”,在苏联的历史影片中,有着杰出的成就;它在以科学的历史观点,正确地反映历史事实和生动地塑造人物性格方面,也就是说如何运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方法处理历史题材方面,给了我们极其深刻的启示。
真实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在描写历史人物时,必须按照历史的具体环境,对人物的思想行为作具体的分析,给以恰如其分的评价,并在艺术上作到与此相适应的表现。这样的工作,正如恩格斯所说:“即令是唯物论的见解在一个单独的实例上的发展,也是需要数年静心研究的科学工作,因为这很明显,仅仅依靠词句是不行的,只有大量批判地选择过并且完全掌握了的历史材料,才能完成这一任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彼得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出色地体现了俄罗斯民族伟大的精神面貌,以无限坚毅与顽强的魄力,向旧俄罗斯的愚昧、落后、虚伪、卑怯、苟安、腐败(贪欲的贵族、愚蠢的教徒,而彼得的大儿子阿·阿列克谢依就是这些人们的代表)进行斗争,“打开了通向欧洲的窗户”,迎接近代文明。正如列宁所说:“彼得促进了野蛮的俄罗斯对于西方文化的模仿,而且他在对抗野蛮主义的斗争中也不惜采用野蛮的手段。”(见列宁选集第七卷,三六六页。一九三六年,莫斯科版。)彼得坚决地扫除了在他改革道路上的一切障碍,保卫自己的祖国,实现了伟大的历史任务,推动了社会的向前发展。这正是当时俄罗斯人民的愿望。
十八世纪初叶,俄国的经济、文化和军事,都是落后于西欧各国的。当时,俄国没有通海的出路,走向黑海和波罗的海的出路被闭塞了:黑海是处在土耳其和克里木亚汗国的权力之下,波罗的海沿岸,则被瑞典所占领。在当时,为着取得波罗的海和收复“祖先的土地”的斗争,已经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迫切要求。
影片对此作了充分的描绘。当俄罗斯在危难中时,贵族们却为个人的大小利益争吵不休,教徒们为着教堂的铜钟嘶声号叫,卑怯的皇太子阿列克谢依则为着争夺皇位,诅咒着彼得早死。彼得这时却清醒地知道:俄罗斯在收复波罗的海的战争中,军队由于训练、装备不良,被瑞典王卡尔拉十二的军队击溃了。这给彼得带来的不是灰心和屈服,而是巨大的前进的力量。他说:“战争才开始!”“怎么在那尔伏被打垮了?科学!他们再打五次,波罗的海还是我们的。你马上把卡尔拉王带了来,我一定很感谢地亲着他——谢谢你把我们打败了,你打得我得到教训”。“炮都丢了,去它的吧!都是坏的。制造新的。”
一七○九年六月俄瑞战争会战的一天,彼得在他的攻击命令中这样说:
“战士们,决定我们国家命运的就在眼前了。不要以为你们是在为彼得而战,你们是为了付托给彼得的国家而战!为了你们自己的骨肉和祖国而战!不要为号称无敌的敌人的虚名所吓倒,因为你们自己所获得的各次胜利已经一再证明这是骗人的话。至于彼得,他并不惜生命,只要俄罗斯是在为了你们的福利而长存于快乐和荣誉中。”
为了保卫国土,他决定建立舰队,于是便在伏洛聂目河岸建立起造船厂来。年青的彼得亲自打铁作工,铁工骂他“笨蛋”,他也全不理会,他是理解祖国的尊贵和信赖祖国的力量的。第一个向皇帝献出了自己的钱囊的不是贵族,而是农奴出身的商人勃洛夫金;许多像费杰卡那样的农民,都参加到彼得的军伍中来了。多么动人的场面啊。当选兵入伍时彼得和农民费杰卡较力,彼得被费杰卡拦腰抱起摔到一丈以外的地下时,彼得的反应是出人意外的:他给费倒一杯酒高兴地说:“真不错!”“有这样的人,我们还愁打不过瑞典!”
影片对于彼得给以应有的肯定,对于他在历史上的功勋加以歌颂;但是历史上的任何英雄都不能不受他们所处的时代条件的一定限制。当斯大林同志论述彼得大帝统治下的俄国特征时,对于当时的贵族阶级和新产生的商人阶级在俄国所起的领导作用,特别是对于彼得是给了精确的评价的。但是斯大林同志也曾明确地深刻地教育我们,如果拿沙皇彼得与列宁相比,那只是“大海中之一滴”。
影片对于这位贵族皇帝的历史局限性,是给予了正确的表现的。影片深刻地暴露了贵族地主的贪婪和残酷的剥夺,并以同情的笔触描写了农奴们所遭受的灾难和痛苦。特别是通过农民费杰卡所走的道路:“拿刀割断绊脚绳,跑到自由的顿河去!”逐步揭开了贵族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俄国的农民在彼得在位的时期,曾举行了多次轰轰烈烈的农民暴动。
影片对于彼得本人以及对他身边人物的描写,是真实的,是令人信服的,那就是并不掩盖和粉饰他们性格上行为上的缺陷。“弟兄们,城里有酒和女人,放你们玩一天一夜!”这是他们进军的动员口号,而且也的确曾经上上下下,昏昏然纷纷然闹得不可开交。彼得皇帝曾为酒色陶醉,彼得的亲信大臣缅希柯夫也不免贪污自肥,……所有这些,影片都给真实地描绘出来。这与反历史主义者总是想把古代英雄人物描写成现代的英雄人物,在原则上,是有显然的区别的。
影片“彼得大帝”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是描写得非常深刻而富有个性的。尤其是彼得第一(恩·西蒙诺夫饰)、阿列克谢依(恩·契尔卡索夫饰)、叶卡杰陵娜(塔拉索娃饰)、缅希柯夫(姆·查罗夫饰)、费杰卡(符·陀勃罗夫尔斯基饰)等人的形象特别鲜明。鲜明的形象和强有力的性格的创造,不仅要用表现人物本身所具有的特征的方法,而且要藉助于作品的结构,并取决于每个人物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在整个事件中所处的地位。对于彼得和他的儿子阿列克谢依来说,这种智与愚的对照,贤与不肖的对照,杰出与平庸的对照,无疑是有重要的作用的。从影片开头,在彼得要毁钟造炮,而阿列克谢依坚决反对:“俄国的钟声最有名,东罗马的国王都说钟声好听!”就点明了他们父子间品质和志趣的迥不相同。在影片所有的形象中,以彼得和他底儿子对观众的印象为最深。我想这首先是由于作者把这些形象不仅放置在整个结构里,放置在形象的行列中,而且和其他形象发生着密切的关联,而且把当时的主要矛盾、主要人物和主导的思想放在突出的地位。其次,是由于这些人物底内心世界的发掘较深,写得合情合理。一切都是按照生活的实情,把矛盾的曲折性、复杂性如实地表现出来。例如阿列克谢依所走的道路是和彼得背道而驰的,他在顽固保守的贵族们的怀抱里一意夺取皇位。当彼得病危的时候,他强自掩盖着内心的喜悦,在病床前画十字后,退回自己的宫中。他简直欢欣若狂了:“理想实现了!多么快乐呀!要到莫斯科去住,安静舒服地听着幽静的钟声,把船都烧了,彼得堡让瑞典人拿去,讨厌的地方……。父王用的大臣都砍掉他们的脑袋,用我自己的新人……”意外的,他的父王并没有死,于是他跪在彼得的面前装腔作势地说:“父亲,我为你的健康作祈祷……看,我们多么快活。”这位皇太子卑怯平庸,然而他并不甘心寂寞,更不甘心死灭,他想尽一切办法妄图挣扎,他像一条癞狗一样地逃到国外,向罗马教皇请兵,不惜出卖祖国,企图把彼得的皇位取而代之。当他被带回国来,又乖乖地跪在彼得的膝下,诚惶诚恐、痛哭流涕,好像是败子回头,真心忏悔了,实际上却仍在进行着推翻彼得的阴谋活动。这样描写的性格和形象,是异常突出的,尤其是许多入微的刻划。例如当彼得生了第二个儿子,保守的贵族们跑到皇太子的寝宫里团团恳求阿列克谢依来作皇帝,而阿列克谢依却歇斯的里地喊:“滚开!我底头都保不住了,你们还说这样危险的话!”
(哭泣)他并不是不想作皇帝,但是他胆小,他怕死,这样几句话就细腻地刻划了阿列克谢依的性格。贵族们悄悄地走了之后,阿列克谢依对他的妻发起狠来:“怕,亲爱的,我怕父王怕得很!我要打死他!他常常一个人在彼得堡走,很容易打死他!”“很容易,”为什么没有打死他呢?由于他胆小,他怕死。再如写彼得大帝把俄国的老窗子打开,象征打开通向欧洲的窗户;逼迫大臣和命妇们喝咖啡、戴假发跳舞,剪掉布伊诺夫的长胡子……这些幽默的情节,表现了新与旧的斗争。通过这一政治性的斗争,极其出色地刻划了彼得的性格。他身先士卒,亲自打铁,和费杰卡较力,打缅希柯夫,强迫公爵的儿子到荷兰留学,要是公爵儿子的仆役答得出数学和筑船学就叫仆役当海军军官,让公爵儿子作他的水兵,伪装领港的水手,戏弄罗马教皇的大使……凡此一切无一不是真实地表现了彼得的性格,使得整个画面绚烂多彩。尤其是在他处理儿子叛国罪的整个过程(包括召回、审问、付判、执刑)中,彼得大帝的形象是何等鲜明!彼得在处理破坏者的问题上,是坚决的、严峻的;然而,即使以“暴君”著称的彼得大帝,也是有其细腻的丰富的父子之情的,而这表现得如此真实、合理,如此具有异常的说服力量。
影片“彼得大帝”对于我们,不仅具有发扬历史优秀传统,鼓舞爱国精神的教育作用,而且在科学地处理历史题材的创作方法、导演方法和演员们的表演艺术方面,也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典范。(附图片)
彼得大帝亲自培养海员。这是彼得大帝正在口试公爵的儿子米施卡。
彼得大帝率军打败了入侵的瑞典军队。这是大批被俘的瑞典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