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从神秘到赞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0-06
第7版(国际)
专栏:

  从神秘到赞叹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副校长兼人文学院院长斯·科尔比博士
我在战后的英国长大成人,那时,战争的后果正困扰着英国,可是人们对中国却仍然充满兴趣。当时英国报刊和老一辈人总把她形容成是遥远、不可思议和神秘的国家。而1949年后,英国的政界和舆论界又把她说成是一个让人感到威胁的国家。从一开始,人们介绍给我的中国就充满“谜团”,我的好奇使我对中国和她的文明产生了强烈的向往之情。
60年代,我在大学里主修国际政治学,中国问题占有突出的地位。事有凑巧,1967年,当我成为大学里的讲师时,在约克郡的第一次校外讲座也是讨论中国问题,听众是50名企业界和学术界的职业妇女。70年代中美和解、中国经济引人瞩目的增长、中英关于香港回归问题的谈判、中国对越南战争结束后的东南亚的影响及其对核武器问题谈判的立场等等,使中国在我的学术研究中占有越来越大的分量。
但是,直到1990年在我有幸教授中国学生时,才有机会直接接触大陆中国人。此后,我又有机会作为人民日报的客人访问了中国。
我的旅行路线是经由香港去北京。1984年我曾访问过香港。两次访问中,香港人的不同态度给人印象至深。1984年,人们对香港未来的繁荣充满焦虑,一片悲观情绪。可到了1993年,人们都在谈论与广东强有力的经济和社会联系,学者和商人谈的都是中国大陆的企业和大学提供的种种合作机会。1993年的香港人,好像一夜之间又回归到五千年中华文化传统中去,比以前更像中国人。很多人对我说,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英国在香港的140年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瞬。
抵达北京机场,已近中午,驱车直入城内。从机场到市区的短短一段距离中,我看到的发展景象大大超过了我的想象:机场和市区间的新高速公路即将竣工,到处是繁忙的建筑施工活动,路上到处是自行车、轿车和出租车。和英国人原来想象的管理严厉、单调乏味的生活相反,我在北京市中心看到了充满活力的生活。在大街上,在饭店、酒吧和商店里,年轻人、老年人举止可爱,言谈亲切。我和妻子与北京居民一起采购,店员和我打趣,也很帮忙,他们中有人讲很好的英语。北京饭店附近的夜市开至午夜,饭香菜美话语亲切,对我这个英国人来说,那简直是一块“圣地”。
在人民日报国际部,我和编辑们进行座谈,我们讨论了太平洋地区和欧洲的政治和外交关系问题。我感到自己犹如一个学生面临一场考试一般,他们提出的问题富于挑战性,但谈话令人十分愉快。他们的英语流畅、国际知识广博,给我印象十分深刻。
对西安的访问让我难忘。秦始皇陵兵马俑阵势宏大、制作技艺惊人,让人激动不已,人们难以想象修建了如此规模的陵墓,又修建了长城的秦始皇具有多么大的力量!兵俑面部表情各异,从坚毅到焦急,从滑稽到沉重,从热烈到冷漠。这些让人看到2000年前的中国军事、政治和社会结构已何等复杂,人们还可以明显地看出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士兵已在秦军中服役。不用说,长城是激动人心的。它是工程史上的奇迹,是2000年前一个帝国的技术、力量、财富的高度水准的展现。在今日世界上,任何财力和创造力都无法再建如此浩大的工程。
尽管如此,中国之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中国的人民。我有幸遇到的中国人都是大度而开放的。他们对中国与西方政府之间的分歧有清晰的看法。作为一个刚刚访问过中国的人,我对中国人关于义务、责任、纪律和其它许多概念只是刚刚开始了解。但我没有看到西方政治家经常抱怨的那些东西,却看到中国12亿人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感到自豪,正在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管理自己的国家。中国已稳步走上经济发展之路,并将成为经济强国。我的访问几乎把原先对中国的神秘感驱除殆尽,代之而来的是赞叹。(李文政翻译整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