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痴情那久远的绚丽——记新疆博物馆研究员武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0-07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这里星光灿烂

  痴情那久远的绚丽
——记新疆博物馆研究员武敏
刘同起
我国曾有过辉煌的古代,丝织印染便是这古代辉煌中一朵灿烂的小花。
早在2000多年前,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我国华丽的丝绸锦绣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饮誉海外并为我国赢得丝绸之国的美称。然而,世事沧桑,斗转星移,古代的辉煌已不再耀眼,璀璨的织染艺术也已被厚重的历史烟尘湮没。
一位女性,几十年孜孜以求,去剥开那厚重的历史烟尘,寻觅到那朵曾经灿烂辉煌的小花——古代织染艺术。她,就是新疆博物馆研究员武敏。
生长在东北地区的武敏最初学的是电影制作,1950年她来到南京博物馆任职。特殊的工作环境使她对文物考古产生了兴趣,她利用业余时间学完了文物考古的中专和大学课程。1960年,她与丈夫——著名文物专家吴震先生一道,双双“支边”来到新疆博物馆。稍后,新疆文物考古工作者相继在民丰、吐鲁番等地发掘出土了大量汉唐织绣。绚丽的古代织物深深吸引了武敏,从此开始了她与古代织染艺术30余年的不解情缘。
研究是艰苦的。武敏说:“我是用了无数的傻功夫、苦功夫才得以入门的。”
为了能够深入研究古代织染艺术,她首先自学了纺织学、物理学、化学,搜集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并一趟趟到远在十几公里外的纺织厂去拜师学艺。在熟练地掌握了纺织、印染技术的基础上,她开始从古代织物的内部结构入手,画图、操作,直到按照原貌复原出一件件崭新的古代织物。画古代织物的结构图,是一件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十分困难的工作。为了如实地表现古代织物的工艺结构,又不损坏文物,她拿着一架小小的放大镜,一根丝、一条线地观察记录,一天往往要工作十几个小时。画一张普通的古代织物结构图,一般需要一个多月;复杂的则需用时3个月。近30多年来,她画的包括长沙汉马王堆出土织物在内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织物结构图达数百套,使她对我国古代织物的结构、操作工艺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为了复原古代印染工艺,她从1973年开始试验提炼植物染料。20多年间,经她手试验分析过的植物便达30—40种。她家的所有器皿,包括吃饭用的锅碗瓢勺,都曾经成了她试验染料的容器。
几十年寒暑,几十载艰辛,鬓发斑白的武敏在古代织染艺术研究领域收获颇丰。近年来,她先后发表和出版了《吐鲁番出土丝织物中的唐代印染》、《唐代的夹版印花——夹缬》、《吐鲁番出土蜀锦研究》、《织绣》等多种古代织染史研究方面的论著,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她在久已失传的古代“夹缬”花版工艺复原、“碱剂印花”工艺的重新发掘方面,填补了我国文物研究与古代织染史的空白。她的许多研究成果,对于当代织染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她所复原的一些古代织染工艺,在开拓旅游产品方面更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由于武敏在古代织染史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近年间,她先后被南京云锦研究所、国际服饰学会(日本东京)聘为顾问,并当选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会副会长。1991年,武敏和她的主要成就被我国第一部《中国当代名人录》所收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