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锡伯重书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0-07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锡伯重书香
丁建刚
锡伯族,一个慓悍勇武的民族,在屯垦戍边的两个多世纪风雨中,她的杰出子弟建功立业于天山南北。
公元1764年,为保卫祖国西北边塞安宁,4000余名锡伯族军民踏上了通往西域的漫漫羁旅。历时一载春秋,磨难重重的这支人马终于进入伊犁河谷。弯弓射雕的岁月逝去后,他们在不忘练武之余,习文也渐成风气。今天,主要生息于察布查尔县的3万名锡伯族后裔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者已超过1500人,并且有了博士。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锡伯族文化教育水平在各少数民族中名列前茅。
长期躬耕戍边,还使锡伯族拥有内容丰富、感情真挚的“伊尔根舞春”(民歌),如反映辗转西迁戍边的《西迁之歌》、记述平叛过程的《喀什噶尔之歌》、描写稼穑苦乐的《四季歌》、抒发美好感情的《金凤凰》……悠悠流传的民歌,宛如西去的伊犁河,哺育了一代代锡伯族人,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好学求进的优良品格。
不拘一格选用人才,表现出锡伯族爱才重教的风气。今天,锡伯族教育网络日益健全。1986年,察布查尔县完成了普及初中教育和青少年扫盲任务,现已实现“村有小学,乡有中学,县有重点”,涌现了银兰、侗文兰、春晓光等一批全国优秀教师。每年向大中专院校输送近百名锡伯族学生。在他们之中,已不乏硕士、博士等高级人才,葛俊丰、永学荣、王湛三位博士已成为锡伯族人民的骄傲,而致力于家乡科研文化发展的付刚三兄弟,则以他们辛勤的汗水、丰硕的成果赢得伊犁河两岸各族群众的赞誉。
在滚滚商潮的冲击下,固守清贫、安心务农的锡伯族也开始了“农工商”并举的历史性转变,也更加深了对读书价值的理解。尽管大多数锡伯族人家还不十分富裕,但读书求学之风常盛不衰。“宁肯自己受累,不忘子女求学”成了许多家庭的座右铭。尤其难得的是,锡伯族家庭对子女求学男女一视同仁。艾新舍里镇伊拉旗牛录村村民西林的四个子女先后考入西安交通大学、新疆工学院等院校,他家为此拉了不少帐,邻里说他艰苦,西林却觉得十分风光,“孩子们能上进,我再苦再累也愿意。”
尊师重教的风气已融入锡伯族人的生活之中,在他们眼里,学校和老师标志着希望和未来。每个牛录每个乡镇,最好最整齐的屋舍必定是学校;捐资助学在锡伯族中更是蔚然成风,1990年,仅艾新舍里镇教育捐款就达15万元之巨。这里,每年高考升学率一直位居全县前列。
狩猎为生的锡伯族,经历了屯垦戍边的百年风云之后,一跃成了充满希望的“书香”民族,这是何等惊人的变化,难怪一位中央领导同志了解这一切之后,由衷称赞锡伯族是一个“崇文尚武”的民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