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2阅读
  • 0回复

希望之火:在这里点燃——燕化公司三十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0-10
第1版(要闻)
专栏: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系列报道(18)

  希望之火:在这里点燃
——燕化公司三十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纪实
本报记者刘工践
火,人类文明史的里程碑。
1994年9月22日。苍茫的燕山更加巍峨。“北京猿人”遗址周口店向世界宣告:伫立它身旁的中国最大的国有石油化工企业——燕山石化公司30万吨乙烯改扩建为45万吨乙烯装置,点火开车成功。
熊熊火焰,凌空而起,刺向蓝天。
这是希望之火。
被燕化人称之为“希望工程”的30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石化工业,迈向规模发展,进入崭新阶段。它意味着燕化几年来在18个亿税利徘徊画了个句号,今后每年可增加17亿元的销售收入,几亿元的税利,20多万吨国内急需的化工产品;当今世界,乙烯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燕化人的成功,为我国齐鲁、大庆、扬子、金山30万吨乙烯改扩建,开拓了可借鉴之路;它竖起了燕化人第二次创业的丰碑。18年前周总理亲自批准,毛主席圈阅的共和国第一套30万吨乙烯由燕化人率先建成。45万吨乙烯,他们又是共和国的“第一个”。
这是燕化人向国庆45周年献上的厚礼。
国门之内的国际化:
依托老企业,采用新技术,实现规模经营
“没想到你们还有这么大,管理得这么好的企业”。两年前,大名鼎鼎的英荷壳牌公司香港远东地区的老板们来燕化参观,曾大吃一惊。
让“老外”们“没想到的”绝非仅此。不仅仅它占地之大,36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澳门,一个深圳。26年的开拓建设,昔日这块沟壑纵横、杂草丛生的山沟,变化成今日银塔林立、管道纵横,拥有57套大型装置的石化城。国家投资1个燕化,职工创造出5个燕化。更为西方市场经济学者和一些“大腕”不解的,是它的奉献精神。燕化顾全大局,为了北京市民的液化气供应,以及热力发电重油的供应,其经济效益每年至少减少数亿元的收入。这正是燕化这个国有企业的品格!
大企业应有大贡献,大企业更需大发展。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成为燕化发展新的转折点。
燕化总经理刘海燕告诉记者:“民族工业必须有大发展。国门之内的国际化是发展民族工业的根本途径,是燕化几代领导班子的夙愿。”制定“八五”规划时,他们就发现制约燕化发展的“瓶颈”:设备老、能耗高、技术含量低,产品结构不合理。老企业的装置应改造、发展。
国外改造扩建已有先例。1991年8月燕化组团赴美考察,看了44套乙烯装置,33套是在30万吨以上的。大型化已是趋势,经济效益比小型的可提高许多。
几番上下,几番波折。燕化党委和经理办公会议终于形成共识:国际化就是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国际化是靠全盘引进,还是依托现有老企业?30万吨乙烯改扩建是局部到位,还是一步到位?有没有风险?有没有条件?大家认为,燕化的老装置、老设备做出过贡献,不能一脚踢开。光花钱买不来现代化。核心装置、现代化仪表等关键设备换成新的,高科技东西就可以用上。走挖潜改造扩大内涵再生产之路、走规模效益之路,燕化可以一步到位:依托老的厂区,不用新征一亩地;依托现有技术人员,内部调整不增一个人;依托原有的动力系统、排水系统、材料运输系统、采暖系统等,稍加改造增添就成。这,既符合方向又符合国情。
燕化30万吨乙烯改扩建,要新建一个相当于15万吨乙烯的装置,与改造后的30万吨老乙烯衔接;新建一条4万吨聚丙烯生产线,与改造后的11.5万吨的老聚丙烯衔接;新建一个14万吨聚乙烯装置。
一份迈向国际化的重大决策,经许多专家日夜反复论证,中石化总公司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朱镕基同志的亲切关怀下,由李鹏同志亲手签发,1992年1月11日正式诞生了。同年3月,又与国外签订了协作合同。
现代化工程的创举:
走一条投资少、工期短、质量高的新路
国家计委主任陈锦华说:“燕化公司改扩建工程,28亿投资、28个月工期,均未超过,这在所有项目中不是绝无仅有,也是凤毛麟角”。
“别说投资28个亿,就是投资37亿也不错了!”立项之初,一些人看完可行性报告这么说。也难怪,“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已成为目前基建投资的“常规”。一般地讲,这个项目也得花40个亿。
“28个月,这是个疯狂的计划。”与燕化谈判的一位专家说。按常规,至少要4年。
面对如此浩大繁杂、技术密集的现代化改造扩建工程,资金限定28个亿、工期限定28个月,质量达到全国一流,这意味着燕化人要在中国石化建设史上,实现零的突破,踏出一条新路:
——重视国产化。燕化人认为,三大主体装置,全部进口,不仅资金达不到,技术上也没有必要。15万吨乙烯新装置,主要技术、关键设备、关键部件进口,其它用国产的;4万吨聚丙烯、14万吨聚乙烯少数关键设备和部件进口,大部分用国产的。三套装置国产化投资率占总投资的70%,大大节约了外汇。仅聚乙烯一项就省去3500万美元。燕化人是从发展民族工业的角度,辩证地认识国际化与国产化的关系。他们不是单纯地追求国产化的百分比,国产化不能“瓜菜代”,关键看是否技术进步。聚乙烯装置,原打算全部引进国外装置,与美方谈判的改扩建工程的常务副总指挥司徒泽湘与公司总工程师曹湘洪认为,引进这套装置价格昂贵、交货时间长。在他们的建议下,公司决定泵风机、仪表和挤压造粒系统等关键设备买国外的,而4台聚合釜、两台离心机、两台干燥机等生产设备则自行设计、自行制造。
——推行三大控制,实行目标管理。在燕化乙烯改扩建工程指挥部的会议室,一张挂在墙上标有红、蓝、黄三种颜色的横线进度表,吸引了记者。司徒泽湘告诉我们,整个建设是一场立体作战,从工程设计、材料购置到现场施工,从地下管道、地面土建到塔罐的空中吊装、纵横交错,全方位展开。五天一布置,五天一检查。明确责任、切块包干。凡是不到位的,总指挥、副总指挥都严抓敢管。乙烯改扩建工程实行工期、质量、投资三大控制,建立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奖罚分明。
——决策者和建设者相结合,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实行三大控制,没有组织保证不行。燕化大会战的质量控制,不单抓施工单位,而是从设计、采购抓起。为14万吨聚乙烯装置制造一台装置,采购从国内一厂家买进不锈钢管,技术人员发现其椭圆度、管径偏差均超出中石化规定的数据,提出退货,厂家说:“许多施工单位都进我们的钢管,从未提过质量问题。”经多次交涉,拿出有关数据,终于使对方心悦诚服:“真没想到,你们对质量要求这么严。”
托起明天的太阳:
大会战再现燕化人的风采
1993年3月15日。乙烯改扩建工程在燕山脚下破土动工、全面铺开。
掘土机轰鸣行进,吊车凌空起舞、焊花八方飞溅,银塔耸立入云。短短的一年半紧张火热的战斗,英雄的燕化人同兄弟施工单位谱写了一曲新时期艰苦创业的雄伟乐章。
公司党委书记阳安江说:“燕化各级党组织都服务于、服从于乙烯改扩建工程,心和力凝聚在这个跨世纪的‘希望工程’,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塔罐就是燕化人的丰碑。每一条管线,每一个银塔,每一座球罐,都凝聚燕化人的汗水和智慧,都有一段燕化人建功立业的故事。
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47岁的高淑芬带领6名女焊工,钻进容器和塔体操作,蹲着、仰着、爬高、下低,顶着呛人的焊接烟雾,一干就是半天。烈日烤人,钢板火烫,当她们钻出铁塔球罐时,嗓子哑了,眼睛红了,衣服湿透,脱下大头鞋竟倒出一堆汗水。经高淑芬手中焊过的焊条就有100多吨。一次,她不幸被汽车撞出10几米远,腿被撞伤,血流不止,送到医院。她竟偷着跑出来,打着绷带,操起焊枪又上岗了。她蹲着焊接,伤口迸出鲜血,浸透了绷带,顺着腿流下来。汗水和血水合在一起。脚肿了,她换上42号鞋,照样上班。“我是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高淑芬用这样纯朴的语言来回答。
这里应该提及的是燕化广大知识分子的拳拳赤子心,眷眷报国情。当年参加过30万吨乙烯建设的人们,现在已鬓发染霜。今天他们怀着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一片痴情,又执著地投入了战斗。年逾花甲的公司副总工程师杨杰民,可以说一辈子的心血都倾注在祖国的石化事业上。1952年毕业后,他的足迹先后在大连、锦西、兰州、北京,转战在祖国石化第一线。燕化30万吨乙烯建设,他曾是一个项目的负责人。这次,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又担当了30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的项目经理。9月20日正逢中秋佳节,刚刚举行完30万吨乙烯竣工签字仪式,他兴奋地对记者说:“对我来讲,这是一次机遇。”当问及他的工作时,他只是说了句:“不仅是我,参战的燕化人,无私奉献,到处都是。这不是金钱能做到的。”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1929年12月,当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化石被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发现时,周口店就震惊了世界:火,带来了人类进化的春天。中国祖先60万年以前就知用火。
火继薪传。今天,当燕化人在这古老的热土,再次燃起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火炬时,它向世界昭示:共和国国有大型企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正新火新烟,湖光春色,充满生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