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乱世中的读书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2-26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世界见闻

  乱世中的读书人
胡锡进
竞选宣传画上的政治家们仍然在城市的墙壁上冲着大街微笑,但有的被添了胡子,有的被抠了眼;步步皆遇拿着几盒香烟叫卖的可怜的小买卖人,他们当中许多是来自波黑和克拉伊纳的难民;因缺少汽油,公共汽车挤得让人生畏;商店橱窗里的价签更让人看上去心寒……30岁的女医生利迪娅半年来就这样每天早晨一次次换车,穿过一条条街道,从贝尔格莱德郊区赶到市中心最大的图书馆,中午省着钱吃块自己带来的三明治,一直读到日落黄昏,走上人影散乱的归途。她在准备迎接从普通医生升为专科医生的考试……
利迪娅只是贝尔格莱德这家图书馆忠实读者中的一位。傍晚关门前到此采访,阅览厅里少有空席,读书人几乎都是大学生。学者们在楼上,一人一个专用柜。工作人员说,近一年来,来这里读书的人比往年多了,原因是人们买不起书,大学生买不起课本,图书馆成了不花钱阅读的好地方。入冬以来,又加上这里有暖气,没有室寒之虑……
战争使贝尔格莱德人备尝艰辛。然而,来到这里的外国学者却惊讶地发现,他们的大多数同行依然沉着地学以修身,一副“心远地自偏”的恬淡。虽有学者出国谋职,但远不像外界传说的那样严重。大学的教学大纲依旧,尽管连粉笔都缺,几个学生用一本教材,但考试的标准丝毫没降,偷懒的学生到了期末还是被踢出校门。纸张紧张,教授们写书出版艰难,但许多人仍“一生心事在书题”,不知疲倦地写着。各家报社的日子都不好过,但所设的科学奖、文学奖照发。故去的著名学者也没有被忘却,到了他们的诞辰纪念日,人们仍按传统搞各种纪念活动。
塞尔维亚科学院副院长德斯皮奇教授说,做学问从来就是艰苦的。耐不住寂寞的人走了,今天留在学者堆里的,大多经过千锤百炼。他说,科学院的150多名院士中,如今也有少数人成了政党积极分子,但绝大多数仍守着自己的实验室,尽管那里可能缺少许多实验材料,甚至无法保障实验所需要的室温。
贝尔格莱德大学机械学院留下过许多年轻人的遗憾,进这所学院的大学生能够毕业的仅有一半。正是在这里,去年又诞生了20名博士,27名硕士,而且继续攻学位的人没有减少。学院汽车系著名教授亚尼契耶维奇去年有幸出版的一本学术著作获了奖,现在又撰新著。他已60多岁,但仍担任普通教学,还带着3位博士研究生,同时,他还是贝尔格莱德大学所有理工学院学位委员会的主席和国际汽车工程学会理事。一位外国研究生兼助教说,每天早晨他来到办公室时,亚教授已端坐在办公桌旁,无论刮风下雪。此外,他还同外地一家汽车厂合搞了一个科研项目,试图把国产小汽车的技术水平提高一步,为此,他近几个月往该厂跑了七八趟。不久前,一位瑞士汽车界的朋友知道南斯拉夫困难,给亚教授寄来一笔马克,他分文没留,全部平分给系里的年轻教师。
我问亚教授,如今他的月工资还有多少。他苦笑着道,少得不好意思说。又问他,乱世纷纷,何以还能专志于学问。老教授沉思了一下,说,也许,因为学问本身是个避风港,在那里他可以忘记战争和制裁,忘记这个世间的许多不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