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从溪下村的调查材料看手工业生产在农村中的重要地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8-12
第2版()
专栏:

从溪下村的调查材料看手工业生产在农村中的重要地位
黄沙
在工业不发达、交通不方便的福建,手工业品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中,目前还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到闽侯七区荆溪乡溪下村初步调查了解:目前农民的全部生产和生活资料中,除农产品外,手工业品所占比重最大。农民所购买的东西,手工业品约占百分之七十。
溪下村有八十九户、四百二十二人(其中三十四人外出),田地七百十亩零二厘,耕牛三十三头(其中十一头小牛现在还不能耕田),农民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维持生活。在农村小农经济占绝大比重的今天,农民在生产上除了田地、耕牛、农业肥料、种籽,生活上除了粮食、柴草外,需要购买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中,手工业品约占百分之七十,工业品(主要是商品肥料)约占百分之二十,其他(主要是火油和食盐)约占百分之十。生产工具中最主要的农具,溪下村约有锄、镰刀、草耙、堘刀、犁、耙、耙搭、山锄、草刀(以上铁制)、水车、稻楻、风车、尿桶、粪楻(以上木制)、扁挑(木制或竹制)、竹?、箂、簸箕、土箕(以上竹制)、棕衣、棕围、麻袋等二十二种,全部是手工业品。农民如果没有这些手工制造的农具,就根本无法进行生产。该村除了苏则庆农业生产合作社有一架打谷机(是闽侯专署奖给的,现在已损坏不能用)外,全部农具中再没有一件是机器工业品了。据该村农民董宝俤、陈传旺、苏奕妹等谈:常用的农具如锄、镰刀、草耙、堘刀、竹?等,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需要修补;解放以来,每年每户农民平均至少要用一百斤谷子修补农具,这种修补也是靠手工业。另一方面,由于农民翻身不久,在生产和生活上目前还存在若干困难,要想添置水车、风车、犁、耙等大农具,一时还不容易,因而解放近四年来,该村风车仍然是解放前的二十六部,水车也只增加了一部手车,只有锄、草耙、镰刀等常用农具,增加了约百分之十。这就说明:手工业农具将随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不仅有很重要的位置,而且还有一定的发展余地。
除了农具以外,溪下村农民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绝大部分也都是手工业品。这大约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是铁制品,有斧、柴刀、菜刀、锅、锯、钳、剪刀等约十五种;第二类是木制品,有桌、凳、床、桶、橱、箱、谷?(仓)等约十八种;第三类是竹制品,有梯、席、筷、蒸笼、篮、鱼捞、谷囤等约十二种,第四类是陶、瓷器具,有碗、碟、杯、匙、坛、钵、缸等约十二种;第五类是其他不属于上述四类的日用器具,有锡茶壶、铜烟筒、伞、梳等约十种。只有个别户购买了热水瓶、钢笔、电筒等工业品。这些情况说明,实用的手工业品,在目前农村中同样不可缺少,而这些东西,又不是一个短时期内就可由大工业品所代替的。
在目前农村中,农民和手工业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也是不可分割的。溪下村有二十六个农民兼做手工业,给家庭生活帮助很大。贫农苏明朗兼做木匠,每年要在村中或外村做木工约两百天,工资收入达一千多斤米,超过农业收入的二分之一。该村农民也常请外村的铁匠、篾匠(竹工)修补农具和家具。今年春天,光明乡就有两个篾匠到该村做了七、八十天工。这种就地生产的情况充分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
溪下村农民的消费用品,主要的也是手工业品。目前,该村农民购用的布匹、食盐、食油、火油、毛巾等物,手工业品约占一半,工业品约占三成,其他(主要是食盐和火油)约占二成。由于解放后农业生产的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许多农民开始选购龙头布等细布做衣裳,还有个别农民购买了毛线、机制毛巾等工业品。这种消费性手工业品的市场有逐渐缩小的趋向。这一方面当然是说明了我国工业的逐渐发达,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本省手工业生产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质量不好和成本过高。如溪下村有些农民反映:龙头细布和土布价格差得不多,如果不是土布(指那些质量好的)比较耐穿,大家就都要穿细布了。这是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另外还有一个情况,就是随着人民觉悟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中迷信浪费已大大减少。因此,据估计,溪下村迷信品的消费量比解放前约减少了百分之九十,而且目前还在继续减少。这就说明迷信品手工业者只有转业,才有发展前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