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科技,靠什么走向田野?——辽宁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纪事之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0-27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科技,靠什么走向田野?
——辽宁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纪事之四
本报记者何加正周泓洋
“上茬麦,下茬菜,稳拿一千块”、“小麦套旱烟,八百到一千”、“小麦套棉花,有吃又有花”……这些从农民嘴里出来的顺口溜,实际上包含着科技人员的辛勤汗水和诚挚的劳动。
考察辽宁农业和农村经济近几年腾飞的过程,农业科技值得大书一笔。
科技要走向田野,前提是科技成果有没有;输送管道通不通。
这几年,辽宁省对科技兴农政策明确,措施得力。于是,科技副职下乡、建立农村科技示范基地、组装农业实用技术搞科技开发、培训人才、搞绿色证书……一股农业科技浪潮勃然兴起于这片土地。
“红娘”:嫁接科技和田野
采访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和沈阳农业大学,看着厚厚的科研成果报告集,听着年过花甲的老专家、老教授滔滔不绝的介绍,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实验室和书斋里的宝贝怎样才能变成土地里的辉煌呢?
科技成果的转化,一直是困扰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的一个难题。我们庞大的科研队伍,每年都有成千上万项成果问世,但真正转化成生产力的却不多。
辽宁省和各地一样,搞科技副职下乡,一定程度解决了科技与产业脱节问题。近几年,辽宁省委、省政府从各大科研单位选派了一些科技骨干到基层挂职担任科技副县长、副镇长,这等于把一个县或镇跟一个科技力量雄厚的单位连到了一起,把政策的威力和科技的力量结合起来融入土地。科技副职实际上起到了嫁接科技和田野的“红娘”作用。
沈阳市东陵区高坎镇是沈阳农业大学最早建立的高效持久型城郊农业综合示范基地。从1990年开始,沈农大先后选派两任科技副镇长和8名蹲点人员组成科教兴农工作团,常驻高坎镇开展科教兴农工作,重点开展了以果树、蔬菜及农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为主的科技示范和推广,成效非常显著。该校农学系戴俊英教授与当地农民协会合作,引进优良品种,进行稻麦、稻薯间作,1992年以来连续创造出每亩超吨粮、产值超千元的纪录。
人才:争抢的宝贝疙瘩
岫岩县龙潭乡鹿圈村430户人家居住在十几条大大小小的山沟里,由于山大沟深,交通闭塞,一直是全县出名的贫困村。村里根据山林资源丰富,柞树多,果树多,劳动力丰富以及地势高、气温低的特点,决定把建立食用菌开发、雄蚕蛾开发、苹果贮藏、药材开发等绿色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但是,缺少能把这些纸面上的蓝图变成现实的科技人才。
村里决定外聘懂技术的行家里手。他们首先想到曾在本村工作过的省蚕业科研所的高级农艺师战青方,几经周折,在凤城找到了他,老战当即表示要为鹿圈村的经济开发尽最大力量。在他的引见下,鹿圈村又请来了凤城的“天麻王”邹积升。当时54岁的老邹还是独身一人,村里替他张罗了一个老伴,帮他在村里安了家。后来村党支部书记宋俊才又三顾茅庐请来了“蘑菇王”刘文奎。丹东地区有名的“柞蚕王”、“天麻王”、“蘑菇王”就这样被请进了鹿圈村。在三位专家的指导下,他们围绕自己的优势,在村里搞食用菌、天麻与药材开发,搞马铃薯良种繁育和苹果贮藏加工。5个开发项目累计为村里创收入100万元。1993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由上一年的600元,提高到1300元,翻了一番还多。
类似的专家,在辽宁农村已成为争抢的对象,尤其是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农业科学院等权威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人才,更成了宝贝疙瘩。如何运用好科技力量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让科技人才所怀绝技更大限度地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威力?我们采访了沈阳农业大学校长朱道华教授。
朱校长说:依赖农村经济繁荣而生存与发展的农业高等院校,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村建设需要的办学模式,既是教改的需要,又是发挥学校社会服务职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关键。沈阳农业大学抓住科教兴农这一学校科技工作的重点,先后在沈阳、鞍山、铁岭、朝阳等地建立起4市9县22个乡镇科教兴农校外基地,制定了《科教兴农校外基地蹲点人员管理办法》等优惠政策,鼓励蹲点人员把聪明才智奉献给当地的农民。学校建立了完善的科教兴农服务体系,并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条件下,设立了科教兴农启动基金,实行奖励机制,调动广大农业科研人员深入农村搞好科教兴农的积极性。
田野:遍开科技之花
科技的效益只有被群众看到,让群众尝到甜头,才会乐于接受并积极加以运用。科技示范区很好地起到了示范和推广的作用。各地的丰产示范田,成了教育农民的示范田、科技推广的骨干田、领导决策的指挥田。
辽宁省把阜新市作为科技承包示范市,把海城作为农业现代化的试点城市,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和农科院的技术人才优势,实行农科教相结合,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投入,通过典型引导,促进全省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1988年以前,阜新市粮豆产量一直徘徊在4亿公斤左右,亩产100公斤左右。1988年,阜新市同辽宁省农科院“联姻”,共同组织科技承包,重点推广“六增六改”综合技术。当地农民以往的习惯是晚播种,4月末开犁,6月初收犁,播期长达40天。示范区根据科学实验后采取提前播种的办法,解决了春旱对早苗的损伤,抓住了全苗,巧用了返浆水和土壤深层水,获得了亩产增加100公斤的好收成。当地农民纷纷效仿。结果,在这片干旱地区,以往“见苗三分喜”的农民终于可以自豪地说:“见苗七分收”了。1990年阜新市粮豆总产量达到10.35亿公斤,比科技承包前粮豆最高产年份1987年增产38.7%。如今阜新地区已成为辽宁省的新“粮仓”。
科技含量的增加,在劳力、资金、农田基本建设、水利配套设施等综合因素的基础上,起到了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使之产生更大规模和更高水平的效益。
但是,现在农村基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能在有的地区正在逐渐弱化,有的地方甚至简单地对农技推广队伍进行“分流”和“断奶”。
对此,辽宁省委、政府的态度是明确的:一要稳定队伍;二要增加经费。对农业科技人员在研究、推广等方面确实作出成绩的给予奖励,贡献突出的给予重奖。
在辽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正稳健、扎实地走向田野。但是所有这一切都还是初步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