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军人与开放同行——来自云南边防的报告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4年11月 -> 军人与开放同行——来自云南边防的报告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段建勋谭道博杨统时 1994-11-27 00:00

军人与开放同行——来自云南边防的报告

第1版(要闻)
专栏:

  军人与开放同行
——来自云南边防的报告
新华社记者段建勋谭道博新华社通讯员杨统时
沿着横断山脉和哀牢山的数千里云南边防线采访,我们曾亲历过这里战火硝烟的军事记者,今日竟不敢相认——昔日的雷场变成了国家级通商口岸;炮火中的断壁残垣,崛起了繁闹的商业新城;当年偏僻冷落的村寨小镇,如今商号林立货位相连,各族人民团结和睦,正在改革开放的大进军中告别贫穷,走向富裕和文明……
谈起这一切,人人赞颂改革开放的好政策,称赞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是云南边陲对外开放的先锋突击队。
    (一)
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云南边境战火纷飞。然而,即使在那时,解放军官兵弹拨的依然是战争与和平的大协奏。部队驻守作战期间,利用间隙帮助地方修筑公路,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一些军队高级干部向有关部门提出有关云南打开南大门,走向东南亚的建议。
1992年,和平的祥云飘临老山上空。学习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后,当时负责前线工作的刘昌友,特地去看望了部队仅有的一个工兵连。这位出生在滇西南的老兵,了解云南高原的特殊地理条件和经济落后的现状。打开南门走向亚太,云南丰富的物产就有了更广阔的市场。毗邻的黔川渝藏也有了便捷的出海口。可是十数年间在这里留下的1350多公里的雷带,就像一只只饿虎拦死了国门。
战争与和平的最高准则只能是国家利益。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一声令下,刘昌友“明知山有虎,再向虎山行”。他和部队几位领导一起请缨受命,把前指一夜间变成了扫雷指挥部。
他们一步步地踏勘了边境线上的数百片雷区。这一年人人奔波了5万多公里。他们紧急调集部队,在数月之内培训出300多名扫雷骨干。
他们一件件地试验改进防护器材和扫雷器具,一种地形、一个雷种地摸索大面积扫雷的技术方法,然后再手把手地教给官兵。
在全国一片和平安宁的天幕下,他们带领官兵踏进了随时都有生命和伤残危险的雷场。先扫口岸,把边贸搞起来;再扫群众的生活生产区,让群众能够耕种建厂。他们一直吃住在雷场,一连两个春节,都是在雷场指挥值班中度过的。
他们带领官兵天天踏着朝露走进雷场,手握探雷器或探针,一厘米一分米地细心搜索,不放过任何一个隐患。多少牺牲的危险,他们无所畏惧。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他们习以为常,终于把坦途推向老山,推向整个边境线。一年多时间里官兵们共扫除了数百平方公里雷场上的近30万颗地雷和数十万发(枚)其他爆炸物。
为了万无一失,每片雷区扫清移交之前,已经57岁的刘昌友少将和其他领导,都要带领官兵不穿任何防护,来来回回地徒步踏遍每一寸土地,最后才在移交书上郑重签名。他们交给边疆人民的12万余亩耕地,有的已耕种收割了两季,没有一颗残雷。他们在雷场上开辟的两个国家级5个省级开放口岸及70多条边贸通道,再没发生过一次爆响。
雷声为和平与开放而鸣。今年国庆节前夕,云南边防军人以世界扫雷史上罕见的最低经费和未亡一人的最小代价,提前完成了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下达的任务。同时,也在装备研制和技术手段等领域,一举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高水平,使我军在亚热带山地丛林大面积扫雷的能力,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二)
随着云南边疆的对外开放,犯罪分子鼓噪走私避税积累资本,在云南口岸搞走私活动,非法牟取暴利。贩毒分子利用云南边境毗邻“金三角”的地利,企图打开一条将毒品转手他国的“白色通道”。如何走出封闭塞滞的误区,走出开放搞活又稳定有序的路子?时代又把这一神圣使命放在了御守国门的解放军、武警官兵肩头。
“一个士兵一根桩,一座哨所一堵墙”。边防某团官兵面对抬一次杆、放一辆车就是数千甚至上万元的现金贿赂毫不心动,决不让一辆走私车从自己的关卡通过。一个个哨卡一堵堵墙,就这样连接成了云南边防查堵走私车的千里长城。
驻滇各部队和武警各单位的领导,带领官兵坚决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封堵被认为“一本万利”的毒品通道。贩毒分子白天来他们白天查,黑夜过他们就连夜堵;即使绕开国门口岸穿行深山密林,也难以逃脱官兵警惕的眼睛。
云南省军区还发动各族民兵在沿边地区广泛开展创建“无吸毒无贩毒”的“无毒村”活动。一些境外贩毒分子企图绕过村寨乔装入境,都被民兵识破而落入法网。
国门向南敞开,雷场变成商场。这种以甘愿牺牲个人利益直至生命为内容的无私奉献精神,再次成为引导各族人民正确理解开放精神,抵御资产阶级腐朽思想诱惑的坚强支柱。在近两年的扫雷战斗中,500多官兵中有70多人的未婚妻或女朋友,听说他们还要牺牲奉献,与他们断绝了关系。有近百名官兵在家中亲人病危、病重甚至病故后,依然不声不响日夜战斗在雷场。13名官兵在扫雷中不同程度地负伤住院,出院之后又义无反顾地重返雷场。
共产党员、扫雷一队班长吴应春,入伍前是个运输专业户。他的翻斗车冒一天烟,就能收入五六百元。当兵3年,排雷两年。服役期满,他却恳切地请求继续服役。他带领全班冒着生命危险,虎口拔牙排雷2000多枚,荣立了二等功。
迈步开放坦途的云南各族人民,进而在全省掀起了学习解放军的新热潮。省委领导带领省级机关及各新闻单位的领导和记者,到部队蹲点采访,向全省人民宣传解放军的奉献精神。天天与钞票打交道的省人民银行,也组织各县以上分行行长,前往部队学习取经,并把部队定为教育全行职员正确理解开放精神,拒腐蚀保廉洁的培训基地。
    (三)
拥有24个少数民族的云南省,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几千年来,少数民族群众散居在边疆相对封闭的高山深谷,落后的生产方式造成商品意识缺乏。
一支又一支部队的官兵凿乌蒙,切横断,与云南各族人民一道,把一座座桥梁架过澜沧江、金沙江和红河水,把一条条公路由云南腹地的昆明,修筑到瑞丽、版纳、河口、麻栗坡,使云南的公路通车总里程达6.3万多公里。人民空军指战员还亲建或援建了多座机场,给昆明至孔雀之乡的版纳、德宏架起空中彩虹。
一座座口岸正由贫穷走向富裕,驻滇部队广大官兵又告别繁华,去承担帮助群众摆脱贫困的一项项建设,把现代商品经济意识送到一座座村寨。
1989年11月,耿马县发生强烈地震,县城几乎夷为平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拨出专款,批准耿马按专家意见避开原址向南拓展。可是由于工期紧,既有余震又地处边疆,新建基础工程直到次年3月还无一家施工单位来投标。某集团军接到求援电话,一边布置工兵团做好准备,一边报上级批准,像当初出动抗震救灾一样,连夜来到工地。官兵们头顶40度的高温,天天突击12小时以上,终于以第一流的质量,提前一个月完成了基建工程。部队撤出时,全县数万人夹道10里挥泪相送。
位于中老边境的锅三府村,两年前来了个名叫黄恩涛的年轻志愿兵。为帮助这个小村脱贫,黄恩涛放弃了军分区代理排长的位子,绕行300多公里山路住到了村里。白天,他一家家地帮村民们上山干活。夜晚,他打着松明子,一户户地家访调查,动员大家垦植抛弃的荒山,栽种经济作物。他在村里办起扫盲夜校,自任校长和教师,亲自动员群众入校扫盲。结果,全村已有240多人识得近800个汉字。他带领村民开垦水田,种植甘蔗,栽种橡胶林,村民的年人均收入翻了两番。
十几年间一直作为战地的麻栗坡县,1992年解放军开来扫雷,打开国门后,1993年就实现了四个历史性突破;粮食总产突破3385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财政收入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边贸进出口总额突破亿元。县委书记杨兴发高兴地说:“边防军人与开放同行,我们和边防军人合力。就这样干下去,祖国的西南边疆肯定会越来越稳固,越来越美丽富饶。”


查看完整版本: [-- 军人与开放同行——来自云南边防的报告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